最近對於大腦的機制及學習的行為在大腦是如何運作非常感興趣,而在與積極學習的大腦另一端的極端就是中毒上癮者。
學習也會引發大腦愉快的機制,利用藥物也可以影響大腦對於愉快機制的改變。
這本書作者分享自己藥物成癮的心路歷程,從小時候的經歷回憶分析為何自己會走向毒癮之路。
而她又是如何從這樣狀態中覺醒脫身,最終回歸正常生活,就作者的分析認為:
成癮是一種學習失調。
在某個大腦迴路出現問題,可能是對外界的刺激及感受不敏感或是太敏感導致,而這樣的回饋導致否定自己的心態,進而想藉由某些方式逃避現實。
而藥物就是可以讓她得以在這惡性循環的現實中短暫脫離(但實際上又進入另一種惡性循環)。
藥物同時也會改變大腦對愉快及喜歡的刺激,讓使用者因為"喜歡"及"習慣行為"而持續施打藥物,造成藥物濫用。
因此對藥物的成癮也是學習的一種結果。當對藥物(例如海洛英或古柯鹼)產生需求,大腦會發出對這個藥物產生好奇心的訊號,讓人有這個目標-執行使用藥物的行為。
這樣的目標是有很大的動機,因為大腦會記憶住使用藥物的經驗,讓人在尚未使用前對相關物品產生聯想,例如看到湯匙就想到可以拿來準備藥品。
聯想會觸發動機及衝動,讓大腦催促執行,這樣的觀念就會深植心中,產生重複性的行為也會變成一種習慣。
這樣一連串的機制最終結果就是大腦依賴對藥物的渴望,形成一種循環習慣模式。
另外書本還探討了另一種成癮學習模式-間歇性增強。
人的所作所為會因"增強效應"而影響行為的關鍵因素,以"正增強"為例
在進行某個行為之後增加給對象的愉快刺激,這樣的刺激會使某個行為的出現頻率增加。
即使減少獲得酬賞的機率,這不固定的程序反而更可以讓對象堅持更久、繼續不斷嘗試。
人類的酬賞系統並不一定要用藥物來引發,也可以透過行為與報償的方式引發上癮的行為。
書本也提到像是線上遊戲、臉書或是推特也擁有間歇性增強和成癮的特質,這樣的上癮程度與使用藥物的機制是類似的。
另外還提到大腦對於未知的知識是如何處理資訊的。
當剛學會任何技術或能力時,必須小心考慮自己在做什麼,有意識的想清楚每個步驟,同時仔細的監控自己。
一旦有了足夠的經驗,無論是做決定、解決問題或是學技術,思考方式就會變得較為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就是讓大腦更有餘裕去處理新的問題與挑戰。
研究發現,當人們對目標感受到越多的自主性和控制,就更可能成功地達成目標。
閱讀完這本作品,有許多部份在國外可能與台灣有很多不同之處,且對於藥物依賴機制與作者的成癮史有深入的描述。
這些部份對於本人而言等於吸取一位具有"毒癮者康復"的人生經驗,這樣的經驗與體悟讓本人更了解成癮背後的原因及這群成癮者腦袋的運作機制。
相較於"腦力全開""心流""大腦如何精準學習"相比,這本書顯得較為黑暗及沉悶,但負面的教材仍是給了讀者很重要的一課。
現在藥物成癮雖然是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對"行動裝置的成癮",而這樣的行為會影響人類更多的層面,包含減少與人互動及花費寶貴時間在裝置上。
唯有深入了解這些機制,並從中找到制衡方法,了解自己的目標及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就能脫逃螢幕的禁錮與枷鎖。
30年前,人類沒有網路或家用電腦同樣可以生活的悠哉與充實,現在則是被不同裝置綁架自己的時間,被發散的注意力,無法發揮人類智慧的大腦,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藉由閱讀一系列關於大腦的書籍,期望自己能永無止境的學習及利用大腦,發揮人類的潛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