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檯下的聽眾對演講者的注意力不超過10分鐘,讓聽眾覺得無趣接下來就是進入垃圾時間,檯上揮汗如雨的演講、檯下則是做自己的事情,滑手機、上網、回mail、講電話等等,如何與科技產品爭奪注意力是講者重要的課題以及一場演講是否成功的關鍵。

剛好近期聽了一場關於"火災防治"的通識課程,發現講者使用了許多讓聽眾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技巧,例如以實際例子取代理論、藉由影片講出重點、與台下觀眾互動、理論間穿插笑話,讓在場與會人員可以得到重要的觀念同時不讓整場演講感到無趣,當看到實際的例子在對比於書中提到的做法,結合了理論與實作,讓我對演講這主題有更深一層體會。

我們在工作上或多或少都需要上台報告,有的人有辦法讓大家專注聆聽;但有的人會讓人覺得無趣,作者曾培祐藉由他豐富演講的經歷,萃取濃縮出演講中如何讓聽眾可以專心的各種招式,不讓現場氣氛尷尬,掌握演講的步調,適時穿插慢與快、動與靜的活動,重點不是只有單向的傳授講述,而是要讓聽眾思考,將接收到的資訊在大腦消化與記憶。雖然這是一本如何讓聽眾可以專心聽講的書籍,但裡面牽涉到更深更廣的議題:溝通的藝術、談判的技巧、吸引注意力、大腦記憶的運作、在演講上隨機應變、解決問題的反應力、說故事的能力,演講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就是上台對一群人報告)的背後有許多學理上的根據、人類心理、大腦科學等,還推翻個人的刻板印象—上台風格是無法改變的,就跟人的個性一樣。演講是可以藉由方法訓練而改善的。

作者曾培祐利用一張簡圖總結演講的吸睛技巧,稱之為「吸睛三角形」

7

藉由演講前、中、後用不同的技巧與檯下的聽眾互動、抓住注意力,讓雙方都可以互惠雙贏(講師獲得成就感、聽眾獲得知識),另外內容也提到許多延伸讀物例如「學得更好」、「故事課1:三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故事學:學校沒教你也要會的表達力」。這些也將列入之後的閱讀清單。

在所有技巧中個人對"情感元素:區區一人勝過百萬大眾"印象深刻。因為這正巧也是人類心理學的偏誤之一:我們對個人的情感大於統計數據,在新聞上看到一個人需要協助的真實事件大家會感到同情想伸出援手;但若是一群人(例如幾千名難民)的事件援助的機率會降低,這是大腦天生的設計,對人的情感大於數字的體現。因此若需要講一個故事,通常會以克服逆境的個人經歷會大於另外三種情境(一帆風順的個人經歷、克服逆境的一群人及一帆風順的一群人),也就是作品內的情感元素主題的十字象限。

這本書最令我驚訝的是一個演講背後可以延伸這麼多學問,真是始料未及的,作者還分享自己上台吸睛的52個招式,這對於需要常上台的講師或老師會很有幫助,對於上台頻率較低但偶而也要報告的人而言獲得了重要的武器,每樣技巧都需要練習,演講這門課延伸的應用不論是與人互動、認識陌生人、談判、跨部門溝通這些也可以使用書中的一些技巧,這本書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作品,對於希望改善上台報告技巧的人很有幫助,想要培養說話的藝術這本書提供不少方法,每個人可以依據個人需求變化裡面提的觀念,讓自己在台上也可以極度吸睛。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