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6)

大多數人都想變有錢人,因為有錢可以做很多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坊間也有一堆書籍分享有錢人的思維、觀念、時間利用、習慣、行為等等,希望有錢大家賺,大家都變成有錢人,但現實很殘酷,在資本社會裡面,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變大,大多數人都是受薪階級,創業成功的機率不超過3成,成功的過程難以複製,我們灌輸許多知識與觀念,能真的應用並達到有錢人的等級少之又少,不過,即使不能變成有錢人,能從一般生活進步到小康、甚至稍微富裕的階層是有可能的,這本書書名雖然叫:有錢人都在做的100件事。但其中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有錢人也可以做,這本書針對大眾所分享,但每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因此有些建議對不適用的人就沒什麼用處,例如本身沒有負債或是信貸的,關於如何還貸的建議就可不必深入探討,我從100件事中濃縮10個覺得對自己重要且未來10年是可以持續進行的,提出跟大家分享:

1.設定清晰的目標與計畫

將目標轉化成可執行的細節,建議可以以SMART作為架構: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frame。夠明確和清楚、可衡量的指標、對你來說可行的、符合現實的、需要設定一個期限。

2.先存了再花

儲蓄是累積財富的基石,沒有存錢就無法理財,養成儲蓄的習慣,靠著時間的複利效應就能累積財富。書中建議至少存薪水的10%,若有加薪及獎金也都應該存起來。

3.複利的神奇效應

複利可以讓你成功或失敗,透過複利作用可以快速累積財富,但若是拖欠信用卡費,複利作用會把你搞垮。關於複利的神奇效果股神巴菲特有很多經典的比喻,例如滾雪球效應。

4.把自己當公司,關注資產負債表

一般企業會有三種報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追蹤自己的淨值以及為將來的淨值設立目標,把自己當企業來經營。

5.被動收入代表自由

停止工作時,錢還是可以一直賺,不用煩惱失去工作,就在於被動收入,作者書中提到的項目有:當房東、投資股市取得股息、把資金交給經理人、投資新創公司或中小企業。

6.投資於你樂在其中的事物

沒有人能在他們不樂於其中的差事上,始終表現出色。只投入於萬一市場結束,你仍會樂於保有和使用的事物。

7.過去無法預測未來

過去與現在無法指引未來。因為未來無法預測,未來也沒有記憶,屬於隨機事件。假如你先前從類似的投資中獲利,就會傾向繼續投資這項商品,投資人稱為「行為強化」,我們會因為過去的成功而盲目。我們應將每項投資決策視為獨立的投資機會。

8.重燃赤子般的好奇心

一旦人們的熱情結合了好奇心,就會對生活中的每件事深感著迷。我們並非每件事都懂,應該要隨時願意離開舒適圈,敞開心胸去探索世界。

9.不用衝刺,這是一場馬拉松

在萬物報酬率的大型研究中,經濟學家分析為期145年的平均報酬率:房子為7.05%、股權為6.89%、債劵2.5%、國庫劵0.98%。策略就是買進持有。這歷史分析指向一個結論:投資不是短期活動。假如尋求的是迅速致勝,就準備快速落敗,以長期為導向才能保障你在財務上的成功。

10.這一切都值得嗎?

安寧護理師布朗妮維爾訪問數百位臨終病患,他們有五項後悔的事情:

(1).但願我有勇氣過忠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望我過的生活。

(2).但願我沒有工作的那麼賣力。

(3).但願我有勇氣表露自己的情緒。

(4).但願我有跟朋友保持聯絡。

(5).但願我有讓自己比較開心。

很多書都強調:微小的好習慣累積就能成就大改變,有錢也是眾多習慣累積成大財富,我們真正該了解的是這些財富背後的意義對你而言代表什麼?對人生真正有熱情的事情,即使沒有收入你願意做什麼事情,若有多餘的時間,或是你退休之後,你想要幹嘛?反過來思考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目標,不會汲汲營營的為了財富犧牲健康,年輕時花許多時間、體力去換取金錢,等老了再把財富去治療失去的健康,這樣的白忙一場的行為整個過程中或許得到許多經驗與知識,但對失去的健康相比到底值不值得,可能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想要快樂、有意義的人生,而這樣的生活並非一定要有錢才有辦法做到,有錢只是可以讓你有更多的選擇,當有更多選擇時若沒有規劃則容易迷失,把錢當工具,不要被錢奴役,當能更清楚錢對你代表的意義,才能從金錢遊戲中看出本質,這本書除了分享有錢人的習慣之外,也有許多建議是跳脫金錢的建議,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想要努力的方向也不一樣,這本書是很好的建議指南,能實際執行的話會對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也許不只財富,更能體會生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