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窮人的經濟學》讀後心得. 社會科學實驗方法的貢獻、缺失與反思| by Matthew | 馬修讀書筆記| Medium

窮人為什麼會越來越窮,他們的生活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為何窮人的決策容易讓他們陷入貧窮循環?這本書從窮人的各種面向,包含生活中食物與水、健康與醫療、政府與政策、家庭、工作與經濟、貸款創業、分散風險策略等等切入,讓讀者一窺窮人赤裸裸的生活樣貌,他們因為最基礎的生活條件都需要花時間、精力或金錢來提升,只要發生一次意外事件就可能將窮人推向無可挽回的境地,這本書提出了「貧窮陷阱」的概念,如下圖:

image

我們現在的收入會影響未來的收入,未來指的範圍很廣,從一天、一個月、甚至是下一代:今天的收入會決定你的決策,今天吃什麼,花多少錢在醫療及教育上,買不買得起食物、種子或是對未來可以產生獲利的物品或資產,而這些會影響明天擁有什麼。紅色曲線一開始的時候非常平緩,接著快速上升,最後又平緩,有點類似S型曲線。S是貧窮陷阱的來源。對於貧窮的人來說,我們看藍色虛線門檻的左邊,未來的收入會比今天的收入還低,也就是處在這區域的人會越來越窮,最後深陷在貧窮陷阱中,舉例來說,貧窮的人通常都靠勞力來賺錢,但因為不夠錢買食物,因此他只能減少食量,減少食量讓他的體力及免疫力下降,容易造成生病及無法勞動賺錢,生病又要花錢看醫生,在勞動時可能因為意外造成受傷,因此,貧窮的人就落入沒錢→沒體力工作無法賺錢→生活支出增加(因為意外或生病)→更沒錢的惡性循環。而在門檻右邊,明天的收入會比今天還高,在一定程度上會越來越有錢,窮人至少要有辦法能撐過門檻,才能脫離貧窮的陷阱。

這本書一開頭就給了一段震撼的統計數據:每年有900萬個小孩在5歲前夭折,在薩哈拉以南的非洲,懷孕婦女就有1/30機率在分娩時喪命,在開發中國家這數字是小於1/10000,差了330倍。世界上至少有25個國家一般人平均壽命不超過55歲,大部分都在薩哈拉以南的非洲。光是印度,學校有超過5000萬的兒童連一段簡單的課文都唸不出來。上述可以看見窮人的醫療資源落後、教育水準低下,而這些是導致貧窮生活的因、或是造成貧窮生活的果,難以評估,但我們知道這樣的窮人生活必須改變,而改變從了解他們的生活開始。

這部作品讓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作者深入實地對窮人進行訪談,了解窮人決策的邏輯,很多我們事情用自己的邏輯推測,對照書中得到的資訊完全的相反,最明顯的例子是,我以為窮人會擁有大家庭是因為沒有避孕的觀念、以及在家沒事只好辦事生小孩,但從書中得到的結論為:窮人生很多小孩是為了分散風險,因為生越多小孩,其中一位若未來飛黃騰達,就有機會改變家裡的生活,多的小孩之間可以形成團結的互助網,在他們各自成家後可以相互支援,窮也可以窮得很快樂,因為他們的心很團結。

也很多我們認為很一般的生活,對於窮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例如:容易取得的食物、乾淨的水源、醫療資源等。窮苦的人生活環境惡劣,房屋簡陋,水資源缺乏、垃圾環繞,這些環境會讓小孩得到疾病風險升高,而蚊帳或是添加含氯的水,就能讓小孩減少48%痢疾或是減少50%以上瘧疾,甚至還有研究指出會增加小孩未來的收入,但因為氯粉及蚊帳並非隨手可得,甚至這些窮人沒有管道知道這些消息,窮人不知道喝不健康的水容易生病,也不知道加氯的好處,因此也沒有養成習慣,除非有人教育他們;或是有鄰居使用後發現好處後互相通報,才會增加窮人的使用意願。

我們以為窮人都有創業的精神,但實際上是因為大部分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只是想辦法維持生計,並沒有把小生意轉成大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天分或冒險的精神。我們也以為小額信貸可以讓窮人脫離貧窮,但事實上,讓窮人借更多的錢對於改善窮人的生活影響並不顯著,書中指出經過15個月的追蹤,創業家庭從5%上升到7%左右,有些微影響窮人的生活但並不顯著。

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提出從這本書上可以學到五件事情:

1.窮人通常無法掌握關鍵資訊,而且誤信許多錯誤的事情。

他們不知道給小孩打預防針的好處(並謠傳有政府的陰謀);不認為教育很重要(不了解投資未來);不清楚使用肥料可以增加收成;不知道感染HIV的途徑(因此在窮人間互相傳播,可能從共用針頭傳染);一旦這些錯誤的觀念成為價值觀,他們就會常常做出錯誤的決定,並帶來嚴重或不好的後果。

2.窮人要為自己的生活承擔太多事情。

當我們越有錢就會有人替你做更多「正確的」(例如政府強制性)決定。窮人自己取水,若水資源不乾淨沒有消毒就容易得到疾病;窮人大多數沒有存款也沒有固定工作,導致沒有退休保險,他們的錢都在自己身上,很容易不知道(或發生意外)而花光積蓄;我們應該盡可能讓窮人容易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的生活就容易獲得改善,例如提供預設的選項,再輕輕推一把。

3.對於窮人來說,有些市場對他們過於遙遠,或者這些市場因為窮人高風險的因素會給予不利的價格設定。

例如窮人很常因為醫療造成龐大的支出而使家庭經濟更為慘烈,但窮人的醫療保險卻無法發展起來,因為對於業者及窮人而言,他們無法得到一個供需平衡的價格,讓市場自動浮現價格的條件並不存在,因此有時政府需要伸出援手提供服務。

4.窮國不會因為窮困或是因為有段不幸的歷史就注定失敗。

問題比較接近政策設計細節或一些可以避免的缺陷,造成社會體制崩壞隨處可見的3個問題:忽視、意識型態與慣性。例如窮國的護士,他的工作量主要來自意識型態,大家希望護士是工作認真的社工,忽視一般人實際生活狀控,出於慣性寫下工作規定。等於期待護士要做到正常人無法完成的工作,但沒有一個人覺得有必要改善工作條件。現況是在好的制度環境之下,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在不好的制度之下,也可以從邊緣一點一滴地採取行動。

5.對於窮人可以做什麼及不能做什麼的期待,有時候會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例如老師對學生說他很笨,讀書沒用,學生很快就放棄;攤販借款後不會努力工作還債,因為他們對未來感到悲觀,覺得自己會破產;護士常常不會出現在診所或醫療機構,因為大家不期望護士會出現。其實預期心理的作用是會造成連鎖效應,當情況開始改善,就會影響信念與行為。最終就會開啟一種良性循環。

除此之外,書中在結論還提到:我們不應習慣把每個問題化成同一套原則,如果我們接受自己可能犯錯,也願意讓想法接受嚴格的經驗驗證,我們能更理解窮人為何這樣決策與生活,有了耐心,我們釐清貧窮陷阱,也了解應該如何幫助窮人脫離陷阱。

作者相信小改變會產生大效果。讓更多人了解窮人的思考邏輯及決策思維,就能替他們想方法剷除貧窮,即使需要長時間的嘗試,讓多元化不同族群共同集思廣益來提出新的觀念想法,讓本書一開頭驚人的900萬個小孩可以安心成長,脫離貧窮。這本書與有錢人的思考邏輯是極端相反的對比,有正與負的比較,才有辦法找到中庸之道,本人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書中內容傳達出許多超乎想像的思維邏輯,不在貧窮環境是無法用這個立場思考的,換位思考的學習在這本書上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推薦給大家。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