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這本書是由雜誌編輯撰稿巴菲特從默默無名、崛起到成為股神的紀錄,更新版於2016/10發行,但在2018年有出了一本「雪球-巴菲特傳」,可能更詳盡地訴說巴菲特的生平,因此這本書可以當作前哨,初步了解巴菲特一些著名事蹟。巴菲特主要是長期價值投資最具代表的人物,每年的波克夏股東會都擠滿朝聖者,他寫給股東會的信也都被投資人拿來當作聖經來研讀,從中獲得許多洞見與經驗,這本書因是節錄各種不同的文章,閱讀起來稍微片段不具連貫性,但一些巴菲特參與的重大事件,仍讓讀者感到緊張與臨場感。最讓我印象深刻是《所羅門兄弟投資銀行一役》,巴菲特利用自己的人脈讓財政部讓步,可能挽救了一場金融風暴(具巴菲特的分析,若所羅門銀行倒閉可能會釀成巨災,骨牌效應將波及全世界),好在巴菲特平時為人正直並建立許多良好的信譽與知名度,讓這一役最後安全解決。

這本書中在書籍最前面就已整理出巴菲特重要的觀念,若時間有限的話可以先吸收重點資訊,有餘裕在針對有興趣的主題翻到相關文章閱讀,這本書可以用像是字典般的工具書,雖然編輯有依時序做編排,但並非連貫的講述巴菲特的一生,而是將巴菲特發生的重要事件濃縮在這本書中,對於想讀傳記的讀者可能閱讀「雪球-巴菲特傳」會比這本書對於巴菲特的形象有更具體描述。不過這本書的重點還是非常值得應用於生活中,以下節錄個人喜歡的部分:

1.促成巴菲特今天成就的力量很簡單,跟智商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理性,巴菲特向來把智商和天分看作引擎的馬力,可是引擎的產出卻要視理性而定。

2.巴菲特給各位一個小建議:選出你最敬佩的人,然後拿筆寫下你佩服對方的理由,接著誠實寫出你最討厭的人,一樣把你討厭對方的理由列舉在紙上。

3.巴菲特說他的工作與創新沒有太大關連,他只做二件事:一是資本配置,二是激勵一群不為缺錢所苦的人,促使他們熱心盡職。

4.真正投資人歡迎價格波動。因為股市震盪劇烈,代表體質好的企業,其股價時不時會遭到不理性殺低。

5.巴菲特與蒙格投資哲學的基石:永遠不要指望賣在高點。當你買進的價格夠低,就算脫手時賣個普通價格,也能大賺一筆。

6.許多併購案進行時,智商一碰到腎上腺素,就敗陣下來,志在必得的興奮感令追趕的人盲目,使他們對緊追不捨所衍生的後果視而不見。

7.投資人的典型行為是將眼前所見投射到未來,他們有個難以改變的習慣:愛看後照鏡,不看前方的擋風玻璃。

8.想在故事中有所斬獲的投資人,最好學習如何應付下一波不理性行為—投資人需要不理性的解毒劑,在我看來量化就是解毒劑。

9.除非能夠獨立思考,否則永遠做不好投資。事實上,你不會因為別人表示贊同就變對或變錯;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掌握隊的事實和推論,到頭來那才是關鍵。

10.整體而言,投資人的報酬會隨著交易次數增加而遞減。

11.在漂亮的數學算式底下—在那堆貝他值、標準差底下,其實埋伏著流沙。

12.我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我犯了什麼錯,重要的是我自己知道。

13.投資的風險不該以貝他值來衡量,而是以可能性來衡量,也就是某項投資造成業主持有期滿時,購買力不增反降的可能性有多高。

近期閱讀了一些短期交易專家的書籍,發現不論長期或短期,心理層面對於投資非常重要,在一堆數據、算式、基本面、技術面及籌碼面背後,參與市場的是人類,而人類的心理狀態、理性程度、風險承受度在不同情境下都不一樣,能在市場上長期存活的投資人,有時不是比做對的決策,而是比誰犯的錯誤比較少,因此蒙格在他的著作中也有提到:永遠都要反過來思考。巴菲特與蒙格之所以厲害與有名是因為他們將很複雜的概念用簡單的方式說出來,他們就是長期投資的最佳代言人,就如同李佛摩是投機者的最閃亮的明星一樣,不論短期與長期投資,最終還是要看自己適合怎樣的模式可以穩定在市場上獲利,這本書有點類似巴菲特的生平,但以重要事件為主軸、跳躍式的呈現內容,因此在閱讀體驗上不比傳記或小說般那樣引人入勝,但仍可以從這些重要危機看出股神是如何化解危機,讓他一步步走向股神的境界,這本書若滿分10分個人會給出5分,找時間會將「雪球-巴菲特傳」找來一讀,在比較一下這二本的異同,關於巴菲特的著作真的相當多,要找出他精華中的其中一本看來還需要花不少功夫,希望之後還能持續能拜讀及學習巴菲特的觀念,並應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六、日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