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營的日子不是常人所能想像與體會,在閱讀及觀看相關書籍及紀錄片,人性在集中營中看到了極端,同樣是人,只因為民族差異而成為被虐待、隨意殺害的對象,若對閱讀很排斥,在HBO GO有改編此本書的2006年電影「納粹求生錄」,從影片中可以想像那時的情境及絕望感,看完對集中營生活會有相當深刻的感觸。
除了這本書以外,像是「抉擇 放下,擁抱生命的可能」及「活出意義來」都是集中營的倖存者在突破內心的煎熬後分享當時的體會與心境,閱讀這些書籍可以帶給讀者很大的震撼,並感慨於同樣為人,擁有絕對權利會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行為。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最惡名昭彰的存在,初估死亡人數110萬人,僅20萬人倖存,存活率僅15%,這個數字代表100人進去只有15人能活著出來,8成5的人可能被燒死、毒死、餓死、病死,就像人間地獄一樣,是否存活需要靠的不僅是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韌性,還有非常非常大的部分靠運氣,在適當的時間點做出適合的行為與決策,想像在體力及身心靈疲憊的情況下,能腦袋清晰的判斷很困難,剩下的是直覺及生存本能。閱讀並想像當時情境,根本難以想像,或幾乎不敢想像,但作者普利摩.李維把當時所遇所經歷的都如實記錄,並在他脫逃後將記錄出書,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知曉當時發生的事。
以下節錄2段作者在極端生活中領略出的人生想法。
1.對於活人來說,時間的單位總是有一種價值,一個人體驗那些時間單位能力越高,那價值便越大;但對我們來說,時、日、月從未來麻木的湧向過去,而且總是過於緩慢,我們只想設法盡早擺脫這種卑微而多餘的物質。我們曾充滿活力的追逐珍貴而不捨晝夜的每一天,但那個年代已宣告結束,未來彷彿一道無法跨越的屏障,黯淡而模糊的擋在我們眼前。對我們而言,歷史早已終止。
2.命運似乎踏上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我們知道在集中營事物是如何運作的,一切都是命運的恩賜,因此應該盡可能把握當下,全心全意地去享受,而明天究竟會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若我們因為大意而犯了一些錯誤,我們都將因此回到風雪中凋零,直到最後輪到我們前往火葬場。
這部作品最讓本人印象深刻的有2點:1.集中營的經濟模式。2.倖存者的特徵。在集中營之中也有經濟行為,只是交易並非貨幣,而是一份麵包,能量的單位,在集中營需要大量的勞動,因此麵包是集中營中很重要的資源,投機買賣建立起集中營的內部經濟與外界經濟之間的聯繫。那集中營的人要用麵包換取什麼?可能是能保暖的內衣、或是菸草,也就是能增加生存機率或是增加自己的快樂。
倖存者特徵:「凡有的,還要給他更多;一無所有的,還要從他身上拿走更多」。在集中營裡,人是孤立的,求生的鬥爭淪為最原始的機制,不平等的法律公開施行,領導者與管理者樂於與適者、強者與機靈之人維繫關係。想生存,屈服是最簡單的作法,卻也是生存機率最低的做法,只要執行所收到的所有命令,只吃配給的分量,堅守勞動和營地的紀律就好了。但大多數人都無法用此方式存活超過三個月。大部分囚犯,每時每刻都要對抗疲勞、飢餓、寒冷以及隨之而來的怠惰;必須抵禦敵人,並在面對對手時毫不手軟,必須磨練心智、鍛鍊耐心,強化意志。也要抹殺所有的尊嚴,泯滅一切的良知,投入戰場與對手進行殘忍的廝殺,跟隨著在血腥時代裡支撐個人未知潛能。為了生存,要絞盡腦汁、想方設法;人性有多少種,方法就有多少種。
這本書雖然極其黑暗,但黑暗的對立就是光明,作者在人間地獄的經歷,能在其中觀察到一些人性美好的時刻,也讓讀者可以看到,在這樣的環境中,努力並無法讓你存活,運氣主導了是生是死,只要幸運不站在你這邊,在不對的時機做出適當的行為也是毫無助益,在對比之下,我們生活在文明的社會是何其幸運,這本書若滿分10分,個人會給6.5分,是會讓你深思及借鏡的一本書,人,只有在極端環境下才能看出人的本性,而每個人的本性為善為惡,則是看他是處於何種心靈狀態之上,書中也提到,在集中營中,善與惡、公與不公都沒什麼意義,因為在這個環境中有更原始的驅動力,生與死的抉擇,在未知生死的情況下,你還會在意善惡與公平嗎?這本書建議對於人生迷惘、失去方向與目的的人閱讀,可以從中找到切入點,讓讀者思考自己心靈與反省的一本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