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綠色EQ | 誠品線上

       這部作品主旨:在資本市場無限擴張下,企業不會特別注意生產製造產品是否對環境有害,大多數企業重視的是獲利,因此如何降低成本才是首要,股東權益大於永續的人類生存,再加上許多產品的製程都是早期發明的,在當時需求沒那麼大,人類的知識沒那麼豐富,在無知的狀態下使用許多對環境、甚至對人體本身有害的物質,這本書最主要是要是要宣導企業正在進行一項行動,試著讓產品生產履歷可以呈現環境的消耗情形,讓製程對地球破壞影響透明化,書中稱之為「徹底透明化」,讓消費者可以決策購買對環境消耗較少的選擇。但從現行台灣來看,這幾次去量販店採購並沒有看到在商品上有關於環境議題的標示,這有二種可能:一是綠色議題只在特定區域執行;二是這場環境消耗透明化活動可能已經失敗。本作品於2010年發行至今已13年,或許關於商品對環境議題影響已改成其他形式取代,這可能需要再進一步查資料。

以下節錄本書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

1.人腦有一套簡易的方法。當我們面對複雜的選擇時,通常的作法是依據眼前的選擇、衡量各變數所需耗費的心力、對自己的好處、需要花多少時間做選擇等,然後挑出一個差強人意的選項。差強人意的一個缺點是,忽略了其實還有很多非常多的選項,或產品其實還有改善的空間。如果我們以差強人意為滿足,便不會知道,市場供給給我們的只是任意安排的少數選擇。

2.所謂用心,舊式注意到新的事物。用心與否對行銷確實很重要。企業爭奪的重點無非是消費者的注意力。用心代表消費者心理功能的改變,從自動、反射性訴諸長期的習慣轉變為積極察覺,從而能促成新的學習經驗,做出新的選擇。轉換品牌就是這種轉變;新的資訊滲入思維,改變了消費者的喜好。

3.當我們面對失去某樣東西的不愉快經驗時,不論是在賭桌或股市中損失,腦部會有感到無趣、乏味、厭惡時的活動。如果失去的經驗讓人太沮喪,還會連帶啟動杏仁核及專司嫌惡情緒的腦島。嫌惡是腦部與生俱來的機制,可確保我們避開腐敗、有毒、噁心的東西。後天培養出來的嫌惡反應,可以發揮很大的市場力。

4.人腦計算價值的方式,會隨著比較的基礎而改變,人是天生短視近利的動物,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在現代來講就不一定,很多問題如減肥到成癮,或是在購買的當下,影響決定的是眼前的情況,例如馬上獲得愉快的經驗。

5.書中探討商品朝資訊透明化前的10個問題:(1).我們在乎嗎?(2).忽略這個問題有什麼損失?(3).我們要如何改變思考方式?(4).會造成何種傷害?(5).目前有哪些資訊是我應該知道的?(6).改變要付出何種代價?(7).我們真的要知道真相?(8).如果決定要改變,如何分析我們的反應,以符合成本效益分析?(9).改變涉及哪些實務問題?(10).值得改變嗎?

6.全球的工業系統已經瓦解;如果可以選擇,地球寧可不要人類這種生物。地球需要回復到健康的狀態。我們不能只是減少負面衝擊為滿足,更要追求真正的永續發展。

7.已開發國家十億人民的消費,比全球最貧窮人民多32倍。這些人占人類的地球足跡如此高的比例,不只代表有限的資源如石油、木材、魚類等用掉的數量多32倍,他們生產的廢棄物也是多32倍,包括溫室氣體、導致海中生物缺氧的塑膠袋,還有在垃圾堆腐壞的許多東西。

8.人們遇到問題總會想要用修補的方式因應,但再多的應急措施也無法真正治癒疾病。治療是深入病根,從根本改變心態。治療代表看到互相關聯的隱藏模式,體認到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力量解決問題。

作為一位消費者,這本書也提到關於消費決策的觀念,個人認為本書重點在希望消費者能思考如何可以更友善的對待地球,我們所謂的垃圾只是把它從我們生活周遭移出,但垃圾還是存在地球上不會消失,地球資源有限,但人的慾望無窮,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的背後是犧牲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權,我們應將視野放在讓在地球上的生物可以永續生存,而非侵略其他生物的棲地或濫伐樹木、採礦及石油,只是為了讓經濟及財富增長,人類若是這樣自私,或許這一代不會嘗到苦果,但幾十年或幾百年後的人們將可能會體會到資源耗盡的生存環境,大自然的反撲不可小覷,地球只有一個,我們應好好珍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