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1世紀的21堂課- 哈拉瑞|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是哈拉瑞的第三部作品,他的第一部作品「人類大歷史」在書櫃中躺了2年都還沒看完,這部作品有一些內容有它第一部作品的影子,整體來講,這部作品探討了相當廣泛的議題,從人類未來面臨到的問題、科技的發展、移民及恐攻、人類追求幸福及探討自己的內心,從遠而近、從大到小、從外而內的討論,讓讀者可以多面向的稍為了解複雜的世界正發生什麼變化。這部作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哈拉瑞描述了較為悲觀的人類未來,包含氣候變遷、科技崛起,AI取代人類工作及人類運用生物科技讓人這個物種再分化成少數的超人類及大多數的一般人,但在這麼多預測之後,最終讓他能沉澱的是靠冥想,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世界在怎麼亂,若內心沉靜,即能讓自己活出自我價值。在這每天都在變化的時代,除了要適應不確定性之外,還要被一堆雜訊轟炸,人每天接收的資訊多到大腦幾乎無暇負荷,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及心靈,在這混亂的世代中能不動如山。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我們無法控制未來及外在的人事物,但我們能控制自己的內心。現在的小孩或是尚未開發國家的人們,若能連上網路,彈指之間可獲得一輩子都吸收不完的資訊,但因為提供資訊的門檻很低,也沒有守門者去把關資訊的品質及正確性,這衍生出一個問題:只要輸入關鍵字,你會認為網站提供給你的是正確資訊。但其實網站只是依照演算法提供結果,平台本身不知道這是否是正確的,因此判斷資料正確與否將回到使用者身上,若我們沒有培養出獨立思考及開放性思維,照單全收網路餵養的資訊,將會讓自己走向極端的思維中,網路有一個特性是提供你想要的資訊,你會找到觀點與你一致的社群,形成同溫層,當你認定自己所待社群擁有一致的價值觀,就不會注意其他不同面向的見解,不知不覺中你不確定的疑惑變成根深蒂固的觀念,這將導致不同見解的人無法進行交流溝通,若我已經知道我的觀念有一群人認同,何必再去聽不認同的見解?這是大家在使用網路資料時需要避免落入的陷阱。

以下節錄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如下:

1.人類習慣把人生看成一場戲,由一連串的抉擇所構成。在自由民主主義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眼中,每個人都是自主的行動者,不斷對世界做出各種選擇。但隨著人類越來越依賴AI來做決定,現在我們信賴Netflix來推薦電影,由google地圖來決定走的方向,當我們把決定權交給AI,人生就不再是一場決策大戲了。

2.整個經濟體系逼著我要擴大投資組合、讓投資更多元,但完全沒讓我有動機去擴大同理心、讓我的同理心更多元。於是,我投入大量心力想了解證券交易的種種奧秘,但幾乎不花什麼心思來了解痛苦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作者認為我們現在正在培育一種馴化的人類,產生的資料量驚人,而且能夠像是巨大資料處理器中的高效能晶片一樣運作,但我們還不太了解人類的心靈,根本無從得知人類最大潛能是什麼模樣。

3.最富有的1%就已經擁有全球一半的財富。更令人警醒的是,最富有的100人所擁有的財富,就已經超越了最貧窮的40億人所擁有的資產總和。AI的興起可能會讓大多數人類不再握有經濟價值和政治力量。生物科技的進步可能將經濟上的不平等,轉化為生物上的不平等。

4.爭奪資料的比賽已經開跑了,目前是由谷歌、臉書、百度和騰訊等資料龍頭企業領先。目前為止,這些企業多半都採用「注意力商人」的商業模式:靠著提供免費資訊、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再把我們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主。而這些企業的真正目的,是藉由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取得大量關於我們的資料;我們不是他們的顧客,而是產品。

5.講到擁有土地,我們已經有幾千年的經驗;講到擁有企業,也在過去兩個世紀裡,發展出一套相當高明的規範方式;但講到擁有資料,我們就沒有太多經驗。這在本質上就是更為艱難,因為資料不像土地或機器,資料無所不在、但又不具真實形體,資料可以光速移動,而且還能任意創造出無窮無盡的副本。

6.人類有身體,但是在上個世紀,科技開始讓我們與身體的距離越來越遠,逐漸失去了好好感受味覺和嗅覺的能力,反而是一頭栽進智慧型手機和電腦,對網路上發生的事比對街上發生的事更感興趣。

7.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好好感受一下自己親身的體驗。以「分享體驗」之名,現代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別人的觀點出發。一發生什麼有趣的事,臉書用戶下意識就是抽出智慧型手機,拍照、發文、等著有人按讚。在這個過程裡,他們幾乎不會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事實上,他們的感受越來越來自於網路上的回應。

8.對臉書和其他重要線上龍頭企業來說,常常把人類看成一種視聽動物:只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連著十根手指、一個螢幕,當然還有一張信用卡!

9.核彈是個明顯的威脅,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相較之下,全球暖化的威脅比較模糊,來得也比較慢。因此,每次長期的環境考量必須犧牲短期利益的時候,國族主義者常常會把當下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再保證之後會再來考慮環境問題、又或者想直接把問題留給其他地方的人。

10.人是社交動物,自己的幸福與否,有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沒有愛、沒有友誼、沒有群體的支持,誰快樂得起來?如果過著孤獨、自我中心的生活,幾乎肯定會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樂的話,你至少得關心你的家人、朋友,以及所屬社群裡得其他人。

11.世俗主義最重視得就是真相:真相必須是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憑相信。世俗主義努力不把真相與相信混為一談。如果你非常相信某個故事,或許能反映出許多關於你的心理、童年、或是大腦結構等有趣的事;但這一切仍然無法證明這個故事為真。

12.大多數人類決策是基於情緒反應和直觀推斷,而非理性分析;智人之所以能夠勝過所有其他動物,成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個人的理性,而是能夠群體思考的獨特能力。現代人幾乎所有需求,都有賴於他人的專業知識來提供。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懂得比實際上來的多,又稱為「知識的假象」。

13.面對龐大的道德問題,例如種族歧視,人類為了得以理解和判斷,通常會用以下四種方法:1.縮小問題規模。2.把重點集中在某個感人的故事,用它來代表整個衝突事件。3.編出各種陰謀論。4.創造出一套教條,全心相信某種號稱全知的理論,接著無條件的跟隨。

14.智人是一種後真相的物種,創造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能發揮越多能力。智人之所以能征服地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創造並傳播虛構故事的獨特能力。人類是唯一能與眾多個體合作的哺乳動物,原因就在於:只有人類能夠創造出虛構的故事,並且把這些故事流傳出去,讓幾百萬人相信並有效彼此合作。

15.人類社群網路里,許多的「新聞」和「事實」其實都只是虛構。如果只有一千個人,相信某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個月,這是假新聞。但如果是十億人,相信某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千年,就成了信仰。

16.大多數人看到美鈔,並不會記得這只是一個人類協議而成的體制。雖然看到的就是一張綠色的紙、印著一個過世白人的頭像,但他們覺得這張紙本身就有價值,而不會提醒自己「其實這只是一張沒用的紙,只是因為別人覺得它有價值,所以我可以拿來用」。

17.人類就是有這種了不起的能力,能夠同時既「知道」、又「不知道」。或者說得更精確一些,人類如果真的好好思考,就能知道一些事情;但大多數時候,人類就是沒在想,所以也就不知道這些事情。像是只要你好好專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錢是虛構的。

18.從目前的科技和科學革命看來,我們該擔心的,不是演算法和攝影鏡頭控制了真實的個人和現實,而是要擔心「真實」也是一個神話。人類害怕被困在一個盒子裡,但沒意識到自己早就受困在一個盒子裡(也就是人類的大腦),而且這個盒子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盒子,也就是人類的社會,充滿各種虛構的故事。就算你逃離了母體,唯一會發現的只是一個更大的母體。

19.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中,需多教育學家認為應該教的是4C: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意。更廣泛的說,學校應該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再不熟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

20.科技可以帶來許多幫助,但如果科技在你的生活裡掌握太多權力,科技就可能把你當作人質,只推動它想達到的目標。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能幫助你達成目標。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就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了你的生活。有沒有看過街上的人像喪屍一樣遊蕩,臉幾乎貼在手機上?你覺得是他們控制了科技,還是科技控制了他們?

21.所有的故事都不完整。但如果只是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行得通的身分認同、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我並不需要一個絕無盲點、毫無內部矛盾得完整故事,只要符合兩個條件就行。1.我在這個故事裡得至少扮演某種角色。2.一個好的故事所討論的範疇不一定要無窮無盡,但至少要能夠延伸到超出自己的視野。在故事中,必須要讓我得到某種身分認同,並讓我參與某種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事物,好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

22.有些人並不相信自己死後會留下什麼靈魂,倒是希望能夠留下一些更有形的東西,這有二種形式:文化的或生物的。例如:留下一首詩或文學作品;或是還有兒孫繼續存活下去。至於兒孫後人的人生有何意義?那就是他們的問題。這樣一來,人生的意義就像是玩著拉開的手榴彈,傳給別人,你就沒事了。

23.如果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就把「做選擇」這件事給神聖化吧。想像自己站在超市的走道,擁有權力和自由,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任何東西,自由檢查眼前的種種物品,然後……畫面停止,就這樣,演到這裡就好。人生的意義絕不是現成的產品,除了我自己之外,絕沒有什麼神聖的腳本,能夠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是我自己,透過自由選擇和自己的感覺,為一切賦予意義。

24.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並不該相信你的臉書帳號、或是內心告訴你的那個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靈的實際流動。你會發現,種種想法、情緒和慾望的來去既沒有理由,也由不得你來命令,就像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吹亂了你的頭髮。你只是經歷了這一切,但既無法控制、也不去擁有,你更不等同於這一切。

25.根據佛家的說法,生命本來就沒意義,所以人類也不用去創造任何意義。人只要知道一切本來就沒有意義,就能不再依戀、不再追求空的事物,於是得到解脫。…在精神層面上,我們總是忙著創造各種故事和身分,在腦中進行各種戰爭並贏得勝利。真正的不做什麼,是要連心靈也休息,什麼都不去創造。

26.作者從冥想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如果有什麼事物,我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觀狀況,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

我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作者在篇章編排比較連貫及具有邏輯性,節錄的優點是擷取精華,缺點是資訊較為片斷,且很多節錄內容為個人主觀認定,因每個人成長背景及價值觀不同,認為不錯的觀念一定不會一樣,這部作品如同前面所述,探討全人類的現況及未來可能發展,作品後半段則回到個人,人生意義的追尋及如何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閱讀完後會有醍醐灌頂之感,若對人生感到迷惘、不快樂,這本書在某方面給予最悲觀的預測,但用最健康的心態來處理,你所遇到的每件事都有一體兩面,在這複雜的世界上,也並非是非黑即白的極端,若我們能反向的思考,並將事件調整為客觀中性的看待,人生的路將寬廣許多,莫忘生而為人的最大優勢:人類擁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大腦,好好利用它,終生學習。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心則靜。這部作品,值得推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