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是一位臨床試驗專員介紹給黑光閱讀的,作者以淺白易懂的方式講述許多重要藥物的研發史,讀者可以了解一些常見藥物如麻醉藥、抗生素、避孕藥、胰島素等是如何被研究出來的,雖說算是一齣藥物研發歷史,但內容一點也不無聊,你可以看到藥廠及研究員間的競爭、還有這些藥物開發者背後的動機(也有藥物是意外發現的),也可以了解美國監管機構(FDA)是如何與藥廠間互動,及發生影響病人權益事件後逐漸趨於嚴謹的制度,最讓我印象深刻研發成功的事件如下:
1.在麻醉藥發明前,是沒有用任何止痛藥物直接開刀,而且開刀完後很容易因為感染而死亡,或是不小心切除病人健康的器官,或是助理的手指頭(這在現代應該都屬於醫療過失會被懲處吧)~而麻醉藥的研發,是從乙醚開始,但因為還不會控制濃度,且乙醚的製程也不穩定品質不一,所以麻醉時間及效果都不太好,直到施貴寶藥廠發現乙醚的商機,發展一致化的製程才提供一致性的產品。
2.剛研發的磺胺類抗生素,馬森吉爾藥廠將此氨苯磺胺以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溶解,二甘醇含有劇毒,但FDA那時沒有執行藥品安全的相關規範,導致了使用的病人因嚴重腎衰竭而喪命,醫師原本為了救人反而殺死人,第一次FDA對藥害危機進行審查,最後統計出共使用了6加侖,造成百餘人死亡,這個事件引起公憤,並促成1938年通過《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案》,藥物研究均需遵照GLP(優良實驗室操作規範),在核准人體測試前要有藥物安全性測試結果。
3.藥物獵人大部分都是善良有禮的人,但班廷是一個例外,他因為在職涯上充滿失望與挫敗,對專業上的輕蔑十分敏感,他雖然成功地從狗身上萃取出胰島素,但後來再與藥廠合作時,一直擔心別人會搶走他的功勞,即使到後來他與麥克勞德一同獲得諾貝爾獎,他也因為認為應該自己獨攬這份榮譽而拒絕出席頒獎典禮。每個成功藥物獵人都和他所發現的藥物一樣獨特,無法一概而論。
4.避孕藥並非源自大藥廠的實驗室。第一是酪農想要牛隻更快速懷孕,於是有了解剖學上奇特發現。之後,獸醫教授發表他們的發現,促成黃體素衍生為抑制排卵的藥物。而特立獨行的化學家想出製作黃體素的簡單方法只因為很有趣。二個七十多歲的女性主義者,找上一位懷才不遇的生物學家,一同創造了口服避孕藥。
以下節錄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
1.波赫士把世界想像成圖書館,裡頭有數不清的六角形房間,往四面八方永無止盡延伸。每一間房間都擺滿了書,每本書中的字母隨機排列,沒有兩本書的內容相同。有時候純因機率,書頁間會出現可讀的句子,例如山中有黃金。「在每一行有邏輯或清楚的訊息之間,都有更多吵雜、無意義與不連貫的文字。
2.人體的生理活動不像火箭推進或核裂變那樣,並非一個封閉、明確的系統。人體是開放、難以測量而顯得神秘無比的分子系統,各個構成部位之間有無數不確定的關係。此外,每個人的身體各有不同結構與動態,因而更加紛繁難解。更複雜的是,人人有各自獨特的基因與生理結構,因此每個人的身體運作多少都有差異。
3.在植物時代,製藥產業就像社區劇院,每間藥房的藥劑師依照自己的品味與偏好來調配藥方,再賣給附近的鄰居。施貴寶率先創造出相當於好萊塢票房冠軍的藥物,不但公式化,更編列大量預算來生產,並向全球行銷商品,大藥廠於焉誕生。
4.藥物搜尋的過程中,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決定是要「釣魚或切斷餌」。要判斷繼續投入資源,或者選擇停損點,改找其他目標。在做決定時,科學家總是缺乏充分的資訊,因此經常在追逐不好的藥物,有百分之50~75的臨床試驗會失敗。
5.藥物獵人需要4個G:金錢、耐心、創新及運氣。如此可能還不夠,大藥廠在這過程中只會潑人冷水,沒有什麼助益。
6.尋找新藥,勢必得稍微冒點風險。不願承擔風險,就不可能開發新藥物,我們固然可設立更多法規來降低風險,但這樣也會提高藥物研發成本,今天開發一種新藥的成本,估計要14~16億美元。
7.藥理學是將微生物學、生理學、化學、生化學等學門的觀念東拼西湊,再加上不同情況下的藥效臨床觀察大雜燴,根本缺乏連貫性。
8.結核菌是殺人動作很慢的病原體,代表這種病原體高度演化。HIV、SARS與立百病毒等新演化的病原體,通常會快速奪去病患生命。從病原體的觀點來看,這種策略是有瑕疵的,等於撕掉了飯票。
9.科學界最大的發現,往往是學者無心插柳,意外碰上的其他事物。舉例而言,生物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曾研究為什麼玉米粒有不同顏色,最後卻找到了轉位子(Transposon)。同樣的,神經科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在擔任醫師期間,研究庫賈氏症,當時是死亡率百分百,沒人知道怪病如何發生,最後發現是普里昂蛋白(prion)這種變性蛋白質病原體。這二位後來都有奪諾貝爾獎。
10.疾病與藥物間的攻防戰永無止盡。藥物獵人會發掘某種新的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可扼殺病菌一段時間。但後來,快速繁殖的病菌會出現基因突變,且突變程度剛好夠多,導致藥物無效。
11.醫師明白,每種抗生素最後都會導致病原體發展出抗藥性,因此他們會「扣留」新的抗生素藥物,備而不用。除非病人遭受有抗藥性的細菌嚴重感染,否則他們不會輕易拿出這些藥物。這是合理的策略,但也表示藥廠開發新抗生素的營收會進一步減少,最後導致大部分藥廠中指終止抗生素研究計畫。
12.馬克以逆向操作來解決問題。他不把合成黃體素視為加法遊戲(從小分子開始,慢慢地加上去合成想要的物質),而是減法遊戲。不使用小分子組成黃體素,而是從更大的分子著手,把分子分解到只剩下黃體素。
13.迪士尼電影根本無法依循公式。雖然好萊塢電影有某種成功藍圖,但拍電影終究是藝術過程,需要神來一筆的創意,以及大量從錯誤學習的機會。想預測某腳本會不會成為賣座電影,無非緣木求魚。
14.如果你想在好萊塢闖出一片天,你必須勇敢、極為樂觀,而且記憶不必太好,才能忘懷過去的挫折。當然,或許有人說必須夠瘋狂或夠愚蠢,才能在好萊塢生存。在藥物獵人世界中也是如此,通常都是勇敢又樂觀,或是瘋狂又愚蠢。中庸的人其實不多。
「製藥產業的核心也和好萊塢一樣,必須面臨深刻且無可救藥的不確定性」。這大概也同樣適用於人生,人生也是一連串不確定性之下的決策,這部作品可以看到許多藥物如何被研發出來,背後的故事各異其趣,相當有意思,很具娛樂性,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可以了解這些藥物獵人成功的過程,覺得每個藥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劇本,有的是努力之下的結果、有的是意外發現,這也是屬於高風險高報酬的產業,所以不論未來如何,一定會有諸多藥物獵人持續投入時間精力,藥廠也會投入巨資來確保自己的獨佔地位,為了讓人類活得更長久及健康,與衰老、癌症及病原體的戰爭將永無止盡。這本書個人覺得很有趣,對於藥物研發領域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閱讀。(2.5h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