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用10個日常問題,解答你對經濟現況的疑惑- 英格蘭銀行|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政府為何不乾脆直接印鈔票給我們花,人就不必花時間工作、通勤,可以把時間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無所事事),事實上真的有國家在進行實驗,叫做「無條件基本收入」,不過這在目前還是相當具有爭議且還有很多細部規則需要時間擬定釐清,在真正實施之前,我們還是需要用勞力及時間獲得鈔票。

這部作品的名字應該道出不少人的心聲:工作身心俱疲,為什麼不乾脆印鈔票呢?而事實上政府每年是緩慢在供應鈔票,會造成購買力,也就是金錢的價值下降,同樣的台幣1000元,在30年前跟現在能買到的東西不同,以一般民生用品來說,30年前菠蘿麵包一顆10元,吐司半條20~25元;現在菠蘿麵包25元以上,吐司半條50元以上(若是有品牌的隨便都破100元),也就是說,以前可以買100顆菠蘿麵包,現在只能買40顆,錢在這30年間,以麵包來說物價上漲了2~2.5倍,錢價值下降了50%。若把這時間從30年壓縮到1天呢?這樣生活就會大亂,早上你買麵包10元,下午去就漲到20元,這樣的情形稱為惡性通貨膨脹,像2008年的辛巴威,及阿根廷在去年2023年的通貨膨脹率達211.4%,而一般公認的正常通貨膨脹率為每年2~3%。

對於錢,你了解它如何運作的嗎?我自以為了解,對我來講,我每天準時上下班,每個月公司會匯款薪資到我的銀行帳戶中,若我需要消費就去銀行提款,每年須繳費給政府,這大概是我對金錢基本的概念:付出勞力→獲得薪資→提款取得貨幣→消費、投資、儲蓄,但看完這本書(及一些經濟學書籍例如「現代貨幣理論」)發現金錢背後的機制很複雜,貨幣的產生有時只是一堆系統中的數字,有時候是以負債形式產生,藉由繳稅方式消除政府負債(這部分還不清楚,有的說法是政府不須消除負債,繳稅只是讓人民對貨幣產生需求而願意儲蓄);鈔票又可分成中央銀行給儲蓄銀行使用的跟一般民眾使用的(雖然形式外觀可能是一樣的)。不過有一個貨幣特徵是幾本書都有提到的,就是貨幣的本質是〝信任〞。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錢到底是什麼,這讓我對錢的理解好像又更深入了一些,書中提到錢必須同時有3個功能:

1.它必須是一個交易媒介,你可以交付貨幣,交換某樣不是貨幣的東西。

2.它必須乘載從現在到未來的價值,是你購買力的時光機。又稱為「價值儲藏」,你今天向某人拿取貨幣,你相信明天能用它來買東西。(香蕉就無法當貨幣,因為它有效期,可能放幾個月就爛掉,變成廚餘)。

3.最後一個是貨幣能記錄,又稱為「記帳單位」,代表經濟體中所有東西的價格可以用貨幣紀錄,也通常用貨幣紀錄。

這3個功能的背後本質就是信任,它能運作是因為我們都同意它有價值。你願意辛苦工作一整天來交換貨幣,是因為知道商店會接受;商店會接受,是因為知道到時候別人也會接受。它能運作,是因為我們相信它能運作。

書中探討了10個重要的經濟學問題,從最入門的供需開始,到消費市場運作、勞動市場、經濟成長、貿易、通貨膨脹、銀行央行的角色、經濟危機及大量印鈔(量化寬鬆)的後果,每個問題都從簡單的概念或模型,慢慢講到艱深困難,顛覆了很多『我以為』的運作機制,實際上比想像更複雜,個人認為是可以讓你對經濟觀念進步神速的一本書。

你可以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

1.人工作不見得都是為了錢。「效用最大化這種想法可能讓人有點難以想像。工作的效用不只是你能賺多少錢,雖然這可能是其中一部分,但它是一種享受、刺激、有價值的感覺。所以當你看到有人接受比其他地方更低薪資的工作,只是意味著他們能從新工作得到更多效用-更多好處,他們考量更廣泛的因素」。

2.價格在市場上是最重要的資訊。「市場喜歡平衡,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最終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得到最需要的東西,價格是一種訊號,告訴生產者該生產更多或更少。這些訊號的影響可能非比尋常,從我們每天做的無數決定之中,釋放出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市場力量。在你坐下來吃吐司早餐的前幾個月,地球另一邊的某個人必須決定播種,準備栽種小麥,最終變成酵母吐司,還要有麵包師傅製作吐司、卡車司機把吐司載到早餐店,製作早餐的過程與步驟,有無數人參與其中,他們不知道你在這個時間點要吃,也不在乎你的早餐,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製造」。

3.凡事都有正反面,壟斷看似很壞,但有時對消費者有利。「較大的企業可以更便宜的生產商品,所以在不影響利潤的情況下,就能以價格擊敗對手,這種現象稱為規模經濟,事情並不是『競爭很好,壟斷很壞』這麼簡單,規模經濟對消費者其實是有利的,解釋超市販售的東西能比當地報攤便宜,或是大型鐵路網經常只由一家供應商獨佔的原因」。

4.商人有些會用資訊不對稱的方式剝削消費者。「賣家之所以願意為撰寫假評論的人,提供有時大額的金錢獎勵,是因為了解資訊不對稱的結果,知道買家欠缺關於考慮購買產品的完整資訊,會盡可能尋找資訊來平衡。這些不擇手段的賣家希望利用這種資訊優勢,甚至強化這種優勢,向不知情的受害者出售更多產品」。

5.促使經濟成長的四大關鍵力量,又稱為生產要素:(1)土地:賴以發展經濟的空間。(2)勞動力:生產貿易物品的人。(3)資本:幫助工人的機器。(4)技術:勞動與資本結合的效率。

6.調查結果證明,人們經常認為官方的通膨率,低估他們生活費增加的程度,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購物籃與統計學家使用的代表性購物籃不同。另一種可能是,人們傾向更注意壞消息(較高的通膨),而不夠注意好消息(較低的通膨)。還有一個已被證明的偏見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經常看到的價格更重視,例如雜貨價格,而這些東西的通膨率常比購物籃的其他東西來得高。

7.通貨膨脹的後果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可以減少負債。「通膨破壞債務價值,對債務負擔沉重的政府來說,它產生巨大的誘惑—蓄意製造通膨,好減輕債務負擔。問題在於,這同時減少人們銀行帳戶裡金錢的價值。出於同樣的原因,通膨傾向將購買力從儲蓄者轉移至借款者身上,因為年輕時更可能是借款者,年老時可能持有更多的資產,通常也表示購買力會從老人轉移到年輕人身上」。

8.通貨緊縮的問題在於會減少消費形成惡性循環。「持續通縮的問題在於把支出推遲到明天總是較好,而且和削減薪資一樣,延遲購買的決定也減少今日的需求,這表示價格會進一步更快下跌,消費者更認為應該晚點購買,就可以節省更多錢,這種自我加強稱為『通貨緊縮螺旋』。一旦經濟陷入這種螺旋,要把它拖出來是出名的困難」。

9.為什麼投機泡沫如此普遍?「理查.席勒表示,當價格上漲時,即使不理性,投資者也希望參與其中,他將這種現象稱為非理性繁榮。如果你的朋友都對某項投資瘋狂,例如加密貨幣,都說它的價格只會上漲,你或許也會想要投資,因為很難相信所有朋友都是錯的,所以你會跟隨他們。同時,價格上漲時,人們的信心也會增加,風險趨避的行為也會變少。價格上升時,人們加倍投資,將價格越推越高,而經濟危機通常會以黑天鵝事件開始,直到大家恢復信心為止」。

10.在經濟學家中失業有三種模型:(1).循環性失業。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擴張,大舉招募員工;在蕭條時期,企業倒閉,並且裁員。勞動供給的規模變化則緩慢許多,這表示在蕭條時期,許多人被迫失業。(2).結構性失業。失業是由經濟體內的結構變化導致,現有工人對此準備不足,因為不景氣,工人在房市不景氣時失業,但在當時破產律師的需求很高,卻不需要工人。(3).摩擦性失業。無論經濟表現如何,總會有人在找工作,在找工作過程,可能會有漫長的的面試過程,或嘗試好幾次才能找到合適工作。找工作的人與工作本身存在『摩擦』。

看完這本書我非常佩服人類這奇特的生物,因為可以用想像及信任來運作自己的生活,在沒有貨幣的時代,大家都是用有形的方式,付出勞力、時間、以物易物的方式生活,直到貨幣發明,大家可能習慣用貨幣買賣東西,但這其實是相當偉大的發明;想像也是,例如預售屋、股票等,人類都是用想像未來的形式在買賣一個權利,一般生物則不會有這種特別能力,它們僅需找食物、生存、繁殖、遊玩、死亡,而人類早已跳脫這一層的生活模式,而是要從生活中找出意義、成就感等更高階層的需求。對於貨幣的運作機制有興趣的讀者本人很推薦閱讀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從基礎到進階的經濟理論,可以改變你對貨幣的認識,推薦。(3hrs)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