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學大歷史: 人類從走出叢林到探索宇宙, 從學會問為什麼到破解自然定律的心智大躍進| 誠品線上

許多讀者可能會被書名誤導,認為可能是一部一群無聊的科學家發現世界奧秘,依照發生時序照本宣科,就像讀高中課本般無趣的作品,不可諱言書中有2/3篇幅在描述科學家發現、發明的過程,但是,有1/3是以不同視野角度訴說科學的演進,更有趣的是還有:1.適度帶入自己家人生活的經驗;2.換位思考,比對現代與古代的生活差異;3.用故事及問題帶出觀念。以上三點讓此作品不致淪於枯燥乏味,反而增添讀者閱讀樂趣。

這部作品能出版,其背後有一個體驗過猶太迫害的故事:

作者雷納.曼羅迪諾的父母親於年輕時,皆因為身份關係被關進集中營,他爸爸的遭遇為:

納粹把數千位猶太人集中在城裡的市場上,強迫他們排成長隊。圍捕行動開始時,他和一位朋友原本躲在公共廁所裡,但他們都受不了廁所的惡臭,不得不出去透氣,他朋友跑出去後就再也沒人見到他,而他爸爸被趕去排在隊伍的末端。

隊伍的移動速度很慢,他父親看到每個人都被送上卡車,當他逐漸移到前端時,納粹親衛突然留下隊伍最後4人,包含他父親,親衛說上級只要求3000人,你們幾個不用去。後來他得知那3000人被送到當地墓園,每個人被迫挖一個大墳,接著全部遭到射殺,埋在自己挖的墳中。在這樣的死亡抽獎中,他父親倖免於難。

而他母親呢?

那時她17歲,納粹佔領了她的家鄉。其中一個納粹不知道基於什麼原因,下令幾十個猶太人(包含他母親)排成整齊的隊伍,跪在雪地上。接著,那個人從每一排的排頭走到排尾,每走幾步就往其中一個俘虜的頭部開槍…他母親後來同樣倖免於難。而他父母生下他,他寫出了這本書,如果他父母其中之一在死亡樂透中沒有幸運的逃過,那我們就不會閱讀到這部作品,可見運氣在他們身上扮演重要角色。

談完這本書珍貴的原因,接著說一下書中如何看待科學的演進:

1.好奇心:對世界感到好奇,學會問對問題,找出解答,好奇心是科學進步的最大動力之一。(書中提到作者父親身在集中營饑寒交迫時,因為好奇心的渴望,一位數學家出的問題,願意犧牲食物麵包換取答案)。

2.科學進步並非個人想出突破性的進步,而是眾多個人的合作累積的結果。

3.科學家很常犯錯,但他們都從犯錯中學習。

接著分享書中不錯的觀念:

1.科學對先入為主的觀念、權威、甚至科學機構本身的權威來說都是天敵。因為想要開創革命性的突破,必須要有意願去反抗他人保持的真理,並以可靠的新概念去取代舊有的概念。

2.科學的興起,最初是源自於人類想要瞭解世界及尋求意義的根本慾望,對想要瞭解天災或其他悲劇的人來說,「事出必有因」的概念也許可以帶來一些慰藉。相較之下,科學家堅持宇宙不受任何「目的」的指引,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科學似乎很冷酷無情。

3.科學是極其美妙的主題,儘管科學進步需要概念的激盪,與人交流,集思廣益,但科學也需要長時間的獨自鑽研。因此,不愛交際、甚至喜歡離群索居的人可能更有優勢。

4.知道那些極其出色的人偶爾也會搞錯,連牛頓那種天才都可能錯的離譜,就令人格外安心。他也許想出「熱是微小粒子移動的結果」,也認為所有物質都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但是他覺得自己感染肺結核時,還是喝松節油、玫瑰水、蜜蠟、橄欖油調配的偏方。他發明了微積分,但他也覺得耶路撒冷所羅門神殿的平面圖裡,蘊藏著世界末日的數學線索。

5.牛頓過人的天賦就像伽利略一樣,有很大一部分在於他曉得現實環境中存在著無數複雜的因素,然後能夠排除那些紛亂錯雜的東西,展露出其根本的簡潔定律。

6.大家常提到「科學進展」,但科學不是自己向前推進的,而是由人類推進的。我們的前進比較像接力賽,而不是行軍,而且這場接力賽還挺怪的,因為每個拿到接力棒的人,往往是朝著前人沒料到、也不認同的方向奔跑。

7.改變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科學家面對任何創見時,原本就有強烈的反對傳統,這通常是好事,因為概念有誤解時,質疑可以防止走偏,通常只要你能提出恰當的證據,科學家通常比其他人更容易改變想法。培養創新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法,但是要扼殺創新卻很容易,只要讓人覺得「質疑普世觀點很危險」就行了。

8.兩百萬年前,人類學會把石頭變成切割工具時,我們締造了第一個偉大的創新。那是我們善用大自然來滿足個人需求的初始經驗,從此以後幾乎沒有什麼發現足以媲美那個頓悟。

9.我們人類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人似乎是唯一能夠以過去的知識和創新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的動物。

10.齊爾澤發現,每個人都會構思故事以描述自己的人生,我們會從學習及經驗中拼湊故事,從而對自我形象及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產生一種見解。所以,我們會得出一套法則來描述自己的世界及人生的意義。

11.我們通常以為科學的發展是一系列的發現,每個發現在某位遠見過人的天才獨自努力下,又促成下一個發現。但是知識界的偉大發明往往不是那麼明確,那些成就大多有賴朋友與同僚的相助以及運氣,而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神奇。

12.事實上,行不通的概念遠遠多於行得通的概念。錯誤的概念很快就被遺忘了,當初相信那些概念的人,投注了無數的時間和心血,最後都付諸東流。但所謂的英雄氣概,就是指冒險。科學研究無論成功與否,它真正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於科學家和創新者所冒的風險-他們經年累月地投入大量的心力以探索答案,但最後不見得都能得到豐富的成果或產品。

講完了不錯的觀念後,接著提一下書中令我覺得有趣的古今對比:

1.對生活在現代的人來說,「狩獵」是指去肉攤買肉,「工具使用」是指打電話找工匠,但在以前的祖先,他們都很擅長這些活動。

2.當你為了到喜愛的餐廳飽餐一頓,覺得等半小時很不耐煩時,可以試想,你的祖宗為了吃剩肉,還必須和一群虎視眈眈的土狼爭搶食物。

3.想像一下,你的母親住在你隔壁的房子,你外祖母住在你母親的隔壁,如此世代下去,人類的傳承並非線性發展,想像我們在一條回到過去的時光隧道上開車,沿途路過每代祖先。這樣要開近4000英里的路程才會抵達「阿法南猿露西」家門口,她是傳說整個人屬的祖先。

4.古代的文化及工具創新都發展很久的時間,現代企業將創新引進工作中,例如Google在餐廳擺放狹長的桌子,讓大家可以坐在一起交流;連排隊取餐都設計成等候3-4分鐘,不致於太長到讓人等不耐煩,但也有足夠時間讓員工有機會巧遇聊天。

5.我們把「閱讀、書寫和算術」視為現代最基本的技能,那是我們擺脫尿布之後、拿到第一隻智慧型手機之前所學會的東西。但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三種技能很基本,是因為有人在很久以前發明了這些東西,後來在教師的教導下流傳至今。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如果有教授的工作,應該是閱讀教授、書寫教授和算術教授。

6.古人跟我們不同,他們缺乏數學與科學的傳統,所以難以理解或接受現代科學的概念架構-例如精確的數字預測、反覆實驗應得出一樣的結果、以時間作為追蹤事件發展的參數等等概念。對古人來說,自然似乎是由混沌所主宰,相信宇宙受到物理定律的支配實在太奇怪了,就像我們也覺得古代那些瘋狂任性的天神故事難以置信一樣。(距今1000年後的史學家,看到我們視如珍寶的理論時,或許也會有類似的看法)。

7.現代人對時間流逝的體驗和古人大不相同。在人類的歷史上,時間是一個非常彈性的架構,以一種私人的方式伸縮著。學會把時間視為不是天生主觀的東西,是很難及很深遠的一大步。就像語言發展或是意識到世界可透過理性瞭解一樣,是很大的科學進步。

書中最後提出一個問題給讀者們思考:

某天,一個修道士在日出時離開修道院,前往位於山頂上的聖殿。那座山只有一條路,狹窄又蜿蜒,最後在日落前抵達了聖殿。翌日早晨,他沿著原路下山,也是在日落時抵達修道院。問題是:那條路上是否有一點是在兩天的同一時間抵達的?提示,想像二個修道士。

這本書關於科學名人歷史的部份在本篇心得分享較少,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事蹟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書中除了比較有名的科學家外,連這些發明、發現前的來龍去脈都有所說明,並不時穿插一些現代的故事,這本書絕對比你想像的還要有趣,所獲得的啟發也是超乎想像,我還發現一件事:這些留名清史的科學家都習慣把紀錄自己的思考過程、紀錄實驗結果及寫日記,讓後人可以一窺當時的思考邏輯,顯見寫下是相當重要的習慣。個人覺得這部是近期頗值得一讀的書籍之一,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4hr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六、日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