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當年收入超過一定的金額,賺得多不見得比較快樂,在東南亞國家為年薪210萬台幣;「平衡心態」藉由不同的故事與案例告訴讀者:人生並非只有賺錢,若太在意金錢,凡是以利益為考量,會讓你的人生更不快樂,書中提到什麼才是真的財富,分別為:擁有足夠的金錢、維繫穩固的關係、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及活得有目標。
以下節錄個人覺得值得收錄及複習的重點觀念:
1.理財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你的時間,因為,人生有限。時間,才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
2.研究指出,物質的東西幾乎不會提升生活滿意度,花錢買經驗比買東西更能提升生活滿意度。
3.鄰居會影響你的健康,當我們開始效法有錢人鄰居的消費習慣,會導致債務與壓力增加,沒必要的壓力可能會縮短我們的壽命。
4.若想自己的健康達到最佳狀態,同時還能活得最快樂,我們必須記得:時間是我們擁有的資源裡唯一不可再生的,如果因為薪水很高而選擇一份自己痛恨的工作,那就是用珍貴的東西換取不一定會改善生活的東西。
5.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護士在與剩下12週生命的病人長時間相處,整理出他們前五大後悔的事情:(1).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忠於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抱著別人對他們的期待過一生。(2).希望自己不要那麼努力工作。(3).希望自己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情感。(4).希望自己能跟老朋友保持聯繫。(5).希望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而不是陷入無趣的日常。
6.活得更快樂的秘訣: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以及 對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感恩。
7.假想一個情境,算算看機會成本。財務成本絕對不能只看面值。一定要考慮這筆錢如果用來投資,可能如何變大。
8.書中建議的投資策略:投資全世界,擁有全球股市指數,就等於坐擁世界各地數千家公開交易的企業,這些公司經過一段時間會付股利給股東;千萬別小看複利的威力;錢放銀行,比投資更危險,因為通貨膨脹會讓你的錢隨著時間購買力會下降;投資,不應該讓經理人幫你操作,要先了解隱形費用,而且這些專家也無法預測未來。
9.你的投資組合就像是肥皂,只會越弄越小,因此設定好就忘記的不干預投資法會是好的策略,書中提到最棒的投資人就是失憶的人跟死人。
10.投資最大的敵人終究是人性,也就是我們自己,因此先考慮假設股市崩盤時自己能忍受的資產配置,然後選擇比這在謹慎一點的配置,這樣就算遇到麻煩也堅持得下去。
11.下跌的市場對年輕投資者是好的,因為這代表在同樣金額可以持有的股數更多;沒有人有辦法預測股市的走勢,持之以恆的最佳方針,就是每個月都投入,不要做投機買賣。
12.市場擇時沒有用,所有猜對一次的人都會冒著回到賭場的危險。到頭來,莊家一定穩贏。
13.當你造訪不同地方與國家,時間似乎延長了,見到新事物、體驗新文化、學習新語言,還有嘗試不同食物的時候,時間被拉長了,變化本身,拉長了我們對時間的知覺。注意力與記憶會影響我們對時間的知覺。你必須能專注並記下一系列的訊息,才可以精確判斷完成某個交辦任務所需的時間多寡。擺脫既定的思維,迷你型退休可以帶來變化,同時拉長你對時間的知覺。
14.我們購買之物,大多不會提升生活滿意度。更常見的是那些東西會一點一點消蝕生活滿意度,當我們為了獲得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負債時,更是如此。正因如此,講到物質的東西和金錢時,「夠了」這個詞比「有錢」與「更多」健康多了。
15.相較於中性促發(指人類反應會受到先前經驗在心理造成的印象影響),人想起錢的問題時,人際協調性會比較差。這些人會缺乏利社會的特質、不關懷他人、也不熱心友善。而且還會避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賴。研究顯示,想著錢的人比較不願意幫助別人,他們也比較不會受社交互動吸引,受金錢促發的人花更長的時間繼續想著與錢有關的事,不會分心也不與人閒聊。而當我們不想著錢的時候,往往比較善於社交也願意助人,打造更好的友誼,甚至可能更長壽。
我們要在賺錢與體驗人生、與人互動及維持健康中取得平衡,當把賺錢當作首要目標,忽略其他3個項目,對幸福而言其實是負面的。雖然錢很重要,但書中提到比錢更重要的有:你的時間、健康及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維持,書中提到的平衡,就是希望讀者能均衡發展,投資投入的時間心力不用過度,只需要利用書中的幾個重點操作,其他時間可以拿來安排其他的活動。在資本世界中,我們以為物質的東西會帶來快樂,其實並不會,因為人對於物質上會有適應性,一開始會覺得快樂,隨著時間推進快樂程度會因為習慣而下降,而真正的快樂反而是金錢無法帶來的,例如:閱讀、運動、與朋友家人閒聊等。我們最初以為當我們的財富越來越多就會變得快樂,事實上也是不會,因為人會習慣與他人比較,而比較的話永遠比較不完,因為總有人會比你厲害,因此「平衡心態」就是告訴讀者從中取得平衡,錢只是工具,剛好就好,並輔佐許多案例,讓讀者可以更容易吸收作者提出的觀點,個人覺得是一本以更宏觀角度看待人生與財富的關係,本人還蠻喜歡的,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1hr1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