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mbqpnb_460x580

有限理性是從經濟學底下定義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延伸而來,在經濟學的眼中,人類作任何決策是百分百理性,從自我利益為出發點。(但實際上人類不是機器人,是有感情及其他因素影響決策),有限理性則是將經濟人添加"人性"因素在裡面,人並非依據最佳化作決策,而是依循滿意度,將心理學導入經濟學裡面,理性不是選擇的結果,應探討人在選擇時的過程與方法。

誠實的講個人認為這本書籍的可看度是還好,探討的大多數行為經濟學的問題個人較為推薦"丹.艾瑞利"出版的一系列探討人並非理性的書籍,大部份的例子在這些書籍都看的到,而且用較為幽默風趣的手法呈現,本書就像教科書一樣提出問題/列出研究、解答/描述結果、總結。一板一眼的呈現方式讓本人在閱讀上花了不少力氣,若非看過之前相關行為經濟學的書籍,這本書大概很快就會被棄讀了。

更令我不解的是,書末謝詞作者文末日期為2006年??然而出版商是2019年發行的,也差太久了吧?這什麼概念?還是這是本舊書新包裝?有時對於出版商的營業模式感到困惑,這10多年間關於"有限理性"的研究應該更多,竟會找一本舊書來發行,也可能我哪裡誤解了,總之這個10多年的差異讓我對這本書的印象又再扣了幾分。

理性決策的艱難:

人類很不擅長機率數學,常會發生邏輯推論偏誤,忽略了限制條件一定比寬鬆條件的機率還低,用許多實驗證明了這點,

直覺會欺騙人作錯誤決策:

關於這點個人也感到困惑不解,有些書籍提到依直覺行事是"專家"大量累積某一領域知識創造出"技能直覺"-不知道為什麼就想這樣做。但在經濟學中,直覺又稱為捷思,較常見的例如"後見之明偏誤:在知道結果之後,以為自己在事情發生之前早就知道(實際上當然不可能,但人腦袋的記憶力會因為時空轉變記憶也可能被塗改);賭徒謬誤:在隨機事件中錯估事件發生的機率;錨定效應:最常見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預測會被定錨點影響預測值而造成偏誤。"

損失趨避:

人會有躲避損失的感受,相同價值的東西損失要比得到的感受更為強烈,本書認為約2.5倍,賺2,500元的的感受比損失1,000元滿意度相同。損失趨避會延伸出行為的二個影響:稟賦效應以及維持現狀偏誤。稟賦效應是指比起未擁有時,我們會賦予實際擁有東西較高的評價;維持現況偏誤是指人有天生避開改變的傾向。只要對現況並非忍無可忍,改變通常是二個結果,不是變好就是變差,這時候人選則會傾向不改變現況。

框架效應

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描述會作不一致的選擇,例如發現一個疾病可能造成60人死亡,現在研擬二個方案給你選擇(1).20人百分百死亡(2).有1/3機率無人死亡,2/3機率60人死亡;同樣情境另一個選項描述(1)百分百拯救40人(2)1/3拯救60人,2/3機率無人獲救。結果發現在第一個情境超過七成受試者選擇第二選項;但在另一個描述受試者超過七成改選第一個選項(也可能是樂觀與悲觀主義者的差異)。

預設值

在"推出你的影響力"這本書有提到相同概念,因為選項太多太複雜人傾向直接不思考用預設值,因此預設值的設計很重要。

貨幣幻覺

框架效應的一種,人並非以實質價值(累計通貨膨脹)而是以貨幣名目價值進行判斷。

心理帳戶

在"金錢心理學"有深入說明,簡言之為人在進行與金錢相關決策時,並不是總和評價各種不同因素和選項後才理性決定。而是塑造較窄的框架,將金錢嵌入框架後才進行決定。

沉默成本

已經付出、拿不回來的成本為沉默成本,人在決策時應考量未來的成本及效益就好,不可將過去的成本計入,而作出非理性決策。

及時享樂

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有可能沒辦法獲得,或是偏好改變,因此傾向現在擁有,現在的一萬元比未來的一萬元還值錢。未來要折現,因為未來的一萬元現在無法使用。

情緒影響判斷、決策與選擇

正常人在依據理由選擇的背後都有情感因素,因此在不同情緒下同一件事情決策很可能不同,大腦被內建設定為依生存為最優先事項,因此我們才有這麼多偏誤及框架,但若了解了自己思考背後的邏輯,我們就能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思考如何進行、邏輯為何,在這樣的狀況下就可以有所選擇:讓直覺運作、或是察覺後再思考選擇。

這本書有點太硬,個人較為推薦閱讀"誰說人是理性的"、"金錢經濟學"等書籍,同樣觀念可以用更輕鬆的方法獲得。前面提到二本書作者丹.艾瑞利用詼諧的方式帶出複雜經濟學的觀念,與這本書相比是相對平易近人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