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這部作品可以列為黑光2023年度推薦前五名之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本書將延遲享樂、時間管理、滑手機成癮行為、容易分心及缺乏耐性等,做了新的詮釋,推翻了一些個人從書籍中汲取的觀念,原本認為可作為人生哲學的準則,被這本書攪得天翻地覆,我從其他書籍中獲得的概念是: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所以要好好利用不能浪費,只要把時間拿來做與個人成長或賺錢獲利無關的事情,就是一種「虛度光陰」,但這本書提出:時間不是資源,因為每個人「無法」擁有時間,不管你怎麼安排規劃、時間對人類而言只有當下是確定的,未來尚未發生、過去已成歷史,我們永遠只能活在現在。資本主義教育大家接受時間就是資源的觀念,也很成功植入了一般大眾的心理與大腦,我們被制約成要跟大多數人一樣的作息:每天工作8小時,一週工作5天,週末休息是為了填補5天工作的辛勞。但我們也可以不受主流的限制,人在世上的時間很短暫,重點是我們還不確定何時會體驗人生的最後一程,因此對於自己的人生,我們應試著獲取更多的主動權。

本書書名雖然為:人生4千的禮拜,但這是一個統計平均值,我無法知道自己是否是高於或低於平均,既然已知的是我們已經<4,000的禮拜了,想做的事、想讀的書、想成為的人、想達成的目標,都是有限制的,我們不可能真的心想事成,只能自己選擇,我們勢必放棄大部分的可能性,雖然很可惜,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能被選擇到的何其幸運,就好好的體驗與享受你所選的。

這本書的重點觀念實在太多了,重點摘要都覺得已經快把1/4書的內容都擷取下來了,以下為黑光的重點畫線:

1.社會成功教會我們時間的寶貴和虛度光陰的愚蠢,但這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現在,而是讓我們更願意用現在去換未來。我們當然可以這樣過活,但這樣過活的問題在於未來永遠不會到來,而你永遠無法享受現在。

2.每個人汲汲營營,追逐名利,忙碌很快就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但這一聽就是荒謬透頂的事,因為幾乎在整個人類史上,有錢的重點,就是不必再被工作追著跑。此外,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極度有效的賺錢方法,就是改善公司與產業的效率、削減成本。這對下層民眾來說,生活益發沒保障,被迫更努力的工作,但也僅能糊口而已。

3.在時間發明以前,時間只是讓生活開展的媒介,時間組成了生活。時鐘發明之後,一旦時間與生活在多數人心中變成分開的兩件事,時間就變成你利用的東西。你開始覺得有壓力,外力與你心中的聲音都叫你善用時間,你面對過多的要求時,很容易以為唯一的答案,就是以更好的方式利用時間,解決辦法是增加效率,彷彿你是一台工業革命的機器,而不去問那些要求本身是否合理。

4.我們很難不去判定每個時刻的價值,而主要的依據是看有沒有幫上某個未來目標的忙,或是協助你一旦工作終於「不再擋路後」,你希望能好好喘口氣的未來綠洲。如果不想被淘汰的話,就得隨時以最明智的方式運用時間:未來利益的重要性,高過眼前的享樂。

5.侷限的矛盾:你越試圖管理時間,渴望感到一切操之在己,擺脫人生在世不免碰上的不如意時刻,你的人生就越是加倍感受到壓力、空虛與沮喪。相反的,你越能夠面對人生有其侷限,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就更加充滿生產力、意義與喜悅。

6.基本上你必然會錯過某件事(甚至幾乎是每一件事)。錯過其實不是問題,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有了意義:我們每選擇要花時間做某件事,都代表我們犧牲了其他所有可用的那段時間來做、但最後沒做的事。願意犧牲,代表豪不保留的站定立場,投入你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7.你無從確認光是做更多的事,有一天你就會感到「掌握住一切」,或是找到時間做每一件重要的事。而且,「重不重要」是主觀判斷,因此你無從假設你有時間完成自己、你的雇主或文化恰巧看重的每一件事。然而另一件討厭的事是,如果你成功塞進更多事情,你會發現終點線開始後退:看起來很重要、有意義或有義務要做的事,開始越冒越多。在你獲得以驚人速度完成工作的口碑之後,你將獲得更多的工作。

8.瑣碎小事,一般是別人要你做、好讓他們的人生輕鬆一點而你沒想到要嚐試拒絕的事。當你的效率越高,就越會變成「有求必應,讓他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許願盆」。

9.方便讓事情變得容易,但沒有考慮到容易是否真的是任何情境中最寶貴的特質。

10.人終有一死,但當罹癌消息一刀切下來,分隔開這一刻與另一刻,世界一分為二,彷彿我們被告知新的物理定律,那項定律和其他所有事情一樣絕對,但偶然到可怕的程度。這是感知的定律,告訴你:你將失去眼前的一切。

11.為什麼要因為「四千」和「無窮」比起來很小,就認為四千個禮拜很少?何不倒過來,四千比你未出世比多很多,相比變成大數字?只有不曾留意最初會存在任何東西有多神奇的人,才會認為自己的存在理所當然。

12.每一個做出決定的時刻,都變成可從琳瑯滿目的可能性中挑選一個的幸運機會,而你本來很可能根本沒機會挑。

13.時間管理的真正難題,不在於我們不懂得要先放大石頭,而是大石頭太多了,大部分的大石頭永遠連靠近玻璃罐的機會都沒有。

14.藉由安排和自己開會,保護你的時間。這項建議是某種版本的「先支付自己」,把相關的一次性小技巧升級為人生哲學。如果你打算把人生中的四千個禮拜,挪出一部分來做對你最重要的事,你總得在某一刻開始去進行。

15.在現實世界,我們無法事事掌控,不可能期望事情會符合我們的完美主義標準,總會有某種緣故,讓我們創造的事物不完美。我們的才能有限、時間有限、掌控他人行為的程度也有限。乍聽之下令人沮喪,但也著實令人鬆一口氣:如果你遲遲不做某件事,原因是擔心成果不夠理想,那可以放心了,因為原本就不可能做的夠好,那不如就著手進行吧。

16.他們體會到放棄其他選項後,自己當初的選擇有了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去做你一直害怕或拖延的事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海闊天空。當你再也無法回頭時,焦慮會消失,現在只有一個方向走:你要前進,走向你的選擇帶來的結果。

17.我們每一個人仰賴的其他資源如食物、金錢、電力等,大都是讓生活更便利的事物,注意力則不一樣,注意力就是生活: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是特別重視的事情上,你付出的代價就是你的生命。

18.哲學家認為分心的問題,比較不在於外在的干擾,而是性格問題—內心號稱自己最重視某件事,卻永遠不把時間用在那上面。當你把注意力放在哪些事物上,那些事物將定義你的現實。

19.有能力對自己注意力施展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也就是由上而下或自主性注意力,差別將是美好人生或地域人生,例如「活出意義來」作者維克多.法蘭克在被關在集中營能夠不絕望,原因是它有能力把部分注意力導向集中營鬱卒無法侵犯的唯一領域:他的內心生活。

20.會讓人不斷滑手機的原理,是利用一種「不定期出現獎勵」的現象:當你無法預測更新頁面時會不會有新文章可讀,就更有可能一試再試,反覆更新。用手指向下滑動機制也借自賭場吃角子老虎機的技巧,專門用來鼓勵強迫性的行為。

21.當你不小心在臉書上亂逛了一個小時,其實不只浪費了一個小時沒能專心做更重要的事,我們腦中的世界觀隨時可能被有系統的扭曲,影響了我們改變如何定義「重要的事」。

22.每次你打開社群媒體app,螢幕的另一頭就有一千人拿到錢,負責留住你。期待用戶光靠意志力,就能抗拒對他們時間與注意力的攻擊,實在不切實際。

23.專心做我們自認在人生中想做重要的事情讓人感到不自在,而讓我們任由自己分心,其實是試圖逃避面對自身有限性的痛苦。人類的困境是時間有限,尤其以分心這件事來講,我們不僅時間有限,甚至不太能掌控有限的時間,無從確知事情最後的結果。那個體驗特別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就在於你非常重視手上的任務。

24.我們眼中「造成分心的事物」,其實不是我們分心的根源,只是我們紓解情緒的工具,好排解面對限制所引發的不適感。

25.削弱分心的力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再期待事情會有所不同,也就是接受人會感到不愉快的原因:我們凡人投入挑戰性高的重要事務時,將被迫面對自己的力量有限,無法控制人生會發生什麼事。

26.憂慮的本質便是反覆嘗試對未來感到安心,失敗了就再嘗試,試了一遍又一遍,彷彿光是讓自己擔憂,就能在某個層面阻止災難發生。

27.我們就是時間,把每個人的存在想成一系列的瞬間,幾乎我們對未來的一切思考、我們的計劃、目標設定和擔憂,沒有明說的前提就是假設時間是由我們擁有或掌控的。時間因此隨時帶來焦慮與不安,我們盼望的事物永遠會碰上不肯配合的現實—我們並不擁有時間,也無從控制時間。

28.過去無從掌控,未來無從預知,因此建議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擺在唯一真正歸我們管的那段時間,也就是這一刻,此時此刻。

29.你越是努力好好利用時間,你在過每一天的時候,就會感覺每一天是某一種必須「過完」的東西,以求抵達更寧靜、更美好、更充實的未來,但那個未來不曾到來。問題出在我們把時間當成手段。利用時間自然是把時間當成工具、一種達成目標的手段。

30.我們可以把資本主義看成一台巨大的機器。那部機器為了未來的獲利,把一切都化為工具,包括地球資源、你的時間與能力。我們花很多心思運用時間,最終只把當下這一刻的生活當成通往未來幸福的手段。

31.工作如今被要求當成生活的真正核心,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很多工作。如今整體人生的價值(不論是工作時間或休閒時間),要看未來能換得其他什麼東西,而不是人生本身就具有價值。

32.只要無法替未來創造某種形式的價值,全算是偷懶。你可以休息,但休息是為了之後能好好工作,或是把時間拿去從事其他提升自己的活動。唯一不會浪費休閒時間的方法—真的在休息,為了全心活在只有一次機會的人生,你必須避免把所有的空閒時間用於個人成長。

33.要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良好的嗜好應該讓人感到有點尷尬;你會尷尬,代表你是為了做而做,而不是為了獲得某種被社會贊同的結果。做一件你不可能出類拔萃的事,就可以暫時不必焦慮要善用時間。

34.木強則折,上善若水。不論你有多強烈希望現狀不是那樣,事情是怎樣就是怎樣。如果想真正影響這個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而非抗拒這那個事實。

35.我們會容易不耐煩,是抗拒人生原本就會碰上的限制。科技進展之所以讓我們不耐煩的程度惡化,原因出在每一項新進展看起來都讓我們即將超越極限。

36.人們抱怨再也「沒時間閱讀」,真實情況並非一天之中找不到時間空檔。實際的意思是,當它們確實找出一點時間嘗試閱讀,卻感到太不耐煩,沒辦法持續下去。問題不在於我們太忙、太容易分心,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閱讀活動有著自己的節奏。

37.隨著世界越轉越快,我們開始相信我們的快樂、財務要能支撐,全得靠有辦法工作、不斷有進展,以過人的速度讓事情發生。我們焦慮跟不上腳步,於是為了壓下焦慮,為了試著感覺生活在掌控中,我們加快速度。我們逼自己更加努力擺脫焦慮感,實際的結果卻是更加焦慮,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讓自己或世上其他人的速度,加快到我們認為必要的程度。

38.改變觀點,重新看待每一件事。當你終於面對現實,接受你無法要求事情進行的速度,你將不再引發壓力大的情緒,而是擁抱一項令人振奮的選擇:你開始培養出耐力,撐住,踏出前進的下一步。

39.你來這裡是為了學習抗拒不耐煩,而要連續盯著一幅作品三小時,你想做到不會不耐煩,卻想用不耐煩來掌控自身的體驗。剛開始只是等待,從暴怒變成疲憊,最後覺得厭煩,等超過八十分鐘後發生了變化,不自在感消失了,畫作開始揭曉隱藏的細節。

40.讓自己喜歡遇上問題:人生有許多問題要處理,最廣泛問題的定義為就是需要你處理的事務。如果人生少了這類需求,那麼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了。

41.聚沙成塔:最具生產力的學者,一般把寫作當成每天做的事情中較小的一部分,更有可能持之以恆天天寫作。

42.生活只是處理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而已,每個問題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換句話說,人生中出現問題並不會妨礙「有意義的存在」,而是存在的本質。

43.唯有先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才有可能接觸到更豐富的獨特型態。你必須願意先停下來,待在你所在的地方,才有辦法參與那部分的旅程。

44.把時間視為「預算財」—你掌握的數量越多,就越有價值(金錢是典型的預算財);時間也是「網路財」,意思是具有多少價值,要看除了你以外,還有多少人也能取得,以及其他人手中的那樣東西與你配合的程度。例如:電話網及社群媒體。

45.時間和金錢一樣的地方,在於其他條件都相同時,時間多是好事。然而,如果你被迫只能自己使用,就算你擁有全世界的時間,也沒有太大用處。

46.休假的人不僅因為假期本身獲得心理上的好處,和其他人一起放假也有所影響。許多人一起放假時,好像有一股無形的放鬆力量。研究發現:使用抗憂鬱劑的下跌幅度變大,與任一時刻有多少瑞典人口在度假成正比。

47.人生不是等你一旦振作起來,或是終於達到這個世界眼中的功成名就,未來就會幸福美滿。

48.你自己的人生,更自然是在無邊無際的無垠光陰中,在現在與未來構成的浩瀚宇宙裡,一閃即逝的一抹光中非常小的一個點,只有針尖那麼大。但我們大部分人常把自己視作正在開展的宇宙中心,我們在判斷每一件事情時,自然會從自身的觀點出發,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中心偏誤」。

49.滄海一粟療法:「你拿人生來做什麼,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你用你有限的時間做什麼,宇宙真的一點都不在乎」。讓你面對你在天地間根本就不重要的真相。不論你能接受到什麼程度,先敞開心胸再說。

50.有的人一直在活別人的人生,逃避自己的人生,這種人最無法接受一項事實:除了我們自己,沒人真的在乎。試圖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想靠這種方法獲得安全感,從頭到尾都是徒勞無功又沒必要。徒勞無功,是因為人生永遠令人感到不確定,不是你能掌控的。沒必要,則是因為最終你不需要獲得某個人或某件事的認可才能活著。

這部作品顛覆許多我過去所獲得的知識,讓我在整個知識架構中再增添複雜性,書中許多建議及觀念,有些可說是非常悲觀,要看從什麼角度而言。從相反的角度看事情,以及認清到一個事實:我們總喜歡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我的存在是要影響人類生活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但本書說明了對宇宙及時間而言,人類就如滄海一粟,它們根本不在乎你在想什麼及你想做的事情。就如同人類不會在意螞蟻及蟑螂的世界發生什麼事情,它們地盤的爭鬥、搬家、繁殖、找食物等這些對螞蟻及蟑螂界的大事,我們不但不關心,看到它們還一臉厭惡直接給它們賜死,相較而言宇宙對人類還算仁慈,沒有直接給人一個痛快(但人類會想方設法的自取滅亡),也是個奇特的生物。

黑光看了這本書二次,蠻欣賞作者對於時間及人類發展的觀點,它使我了解到: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中建議要延遲享樂;及很常聽到關於時間管理的故事:「先放大石頭到罐子裡,沙子最後再放入」的罐子哲學;我們被這些觀念訓練成要選擇重要的事情做以及延遲享樂,未來會更美好的願景,書中赤裸裸地告訴讀者:現實中沒有美好的未來,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是「到達目標」及「夠了」,就像驢子前面用釣魚繩,繩的尾端擺紅蘿蔔,我們永遠看的見卻吃不到,因為資本主義要有聽話的勞工,願意為了錢賣出自己的時間,而資本主義又很不巧的是人類世界中運行相對成功的發明,因此遊戲規則被掌權者、有錢人壟斷資源,因此若我們能切換模式,知道自己所在的處境,改變自己思考模式與時間的使用方式,認清自己的時間寶貴,不可能完成所有你想做的事情,了解自己的侷限及無法掌控後,一切將豁然開朗,無論什麼事情發生都很感激,因為相較於往生者及尚未出世的人們,我們已經幸福太多了。

黑光是從瓦基閱讀前哨站那取得這本書的資訊,閱讀完後個人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中產階級及對未來迷惘的人閱讀,書中提出許多建議,重點是作者的思維模式有別於其他時間管理書籍,大部分都是認真講時間管理的「策略」,但實際上不需要策略,是理解人類的侷限,所以回到生活上就是「中庸」,工作或任何任務我們不用做到100分的完美,堪用即可,知足才能常樂,當看到這本書時,人生已經少於4000個禮拜了,與其花時間煩惱,不如好好仔細品嘗自己周遭的一切:「慢一點,才更快」。

(3.5hrs~19:4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