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利用77個章節探討大腦與記憶的發展史及重要發現,記憶就跟肌肉一樣可以鍛鍊,越使用越強壯。
記憶依照功能分類如下
記憶可分為二種:程序記憶(內隱記憶)及陳述記憶(外顯記憶),簡單來說,外顯記憶就是能輕易描述的記憶,例如今天中餐吃什麼;內隱記憶則是能輕易執行但難以言喻的記憶,例如如何騎腳踏車(如何做)。
外顯記憶底下又可分為二類:語意記憶(事實與圖表)及事件記憶(一生中個人事件的回憶)。
記憶依照時間性質分類如下
經由學習過程→短期記憶(一般認為只能記7正負2個模組)→中期記憶→麻醉記憶→長期記憶。麻醉記憶是經由果蠅實驗發現的,當果蠅被低溫休克昏厥後再使它復活,它還是擁有記憶,一般學者認為這是長期記憶的早期形式。
最後7章介紹記憶宮殿法,這有在其他書籍閱讀過,許多記憶高手皆是利用此方法訓練記憶力,主要是利用熟悉的地方去連結待記憶的事物,並加以想像畫面,依照順序將待記憶的資訊擺入,然後在需要時在走一回宮殿將資訊取出。
關於記憶遺忘
有研究人員指出,發生過的事情不會遺忘,只是被擠壓到看不見的地方難以提取,通常認為有二種形式:1.壓抑,把困難放到一邊,等將來再來處理;2.驅逐,永遠將這記憶封存摒棄在心智之外。
記憶容易被編輯
我們常以為記憶是不會改變這個認知是錯誤的。記憶會隨著提取與時間等因素而自行顛倒重組,例如心理學上很常出現的:事後偏見。對一項假設出現結果如預期時,會傾向放大認為這件事情早就知道、可預測的;若與預期相反則會傾向自己有先見之明,對這件事情很小心的存疑。
關於大腦神經元的趣事
科學家預估大腦內有一千億顆神經元,每個可與相鄰的細胞做一萬次突觸的接觸,因此可產生的連接可達10的15次方。且與神經元接觸的神經膠細胞預估達一兆。人一生的記憶可達10的17次方位元資訊。
練習造就完美
不論是程序記憶或語意記憶,都可以經由反覆練習而進步,最用功的人就會有最好的表現,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經過足夠的練習都有機會表現出色的潛力。
這本書老實講有些枯燥,比較像是介紹記憶的歷史,針對記憶的發現做描述,並非藉由第一人稱視角探訪記憶的秘密,是客觀說明記憶的各種面向,對於記憶機制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但若是想要增進記憶能力的話則建議參考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