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想討論及分享的議題是讓讀者學習如何思考及辨識邏輯思維偏誤、資料呈現完整性,最主要是希望讓大腦深入逆向思考,而非依賴直覺。
書中前三章內容有點無趣,在教學如何找出文章議題、結論與證據,看這些文謅謅的內容讓我幾度分神想睡覺,但書中內容在中後段漸入佳境,從講述人思考偏誤之後到最後結論,許多觀念都點醒讀者要小心不要落入思維陷阱,在書中每章節的最後也都有案例提供給讀者練習本章的重點,可以馬上學以致用、加深印象,這本書雖然非個人推薦非讀不可的書單,但裡面許多重點還是值得收藏在腦袋中,在現實中若遇到溝通代溝或是解決問題時,可以立刻聯想出現有的資料是否缺少什麼資訊,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等等。
書中提到在得出結論時要小心知道資訊來源的出處,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有許多錯誤的資訊在網路上流傳,每個人都可以號稱專家的年代,得到的結論驗證過程可能漏洞百出,最好的方式是以科學的驗證,也就是大家熟習的:觀察→假設→設計實驗→數據→結論。這本書中對每個項目都用更多的細節及案例來說明,並提醒即使按照這套流程仍要小心抽樣族群、數據分析呈現、得出結論是否偏離等議題,想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是需要花費不少心力與時間的。
若讀者沒有時間參與書中思考的旅程,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章結論,將前面的內容作總結,在了解過程後作者建議讀者一位〝批判思考者〞,通常會養成以下4種習慣:
1.吸收大量資料(學習),據此提供多元觀點及全面性的假設。
2.以理由與證據作為決策依據。
3.對於他人的信念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同時,採取質疑的態度去驗證信念是否合理可信。
4.對於任何說法的真實性,提醒對方應尋求並尊重多元觀點。
想學習批判思考,這過程中會出現阻礙,書中稱之為思考的減速丘,包含以下:
一廂情願、答非所問、堅持信念、刻板印象、想太快(第一系統)、背叛我們的心智習慣、光環效應、自我中心主義、可利用性法則、問對問題造成的不舒服等。
在對一個議題下結論是應盡量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是與不是、對與不對是存在理想世界,現實是相當複雜的社會,存在許多灰色地帶,因此我們也應該養成灰色思維:在二分法之外反省思考,找出多元思維,這代表看問題的深度及廣度更為進階,不會只得出快速的答案,在得到證據與結論時更加注意細節,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反問以下問題:
1.結論何時正確?2.結論在何處正確?3.結論為何或者因為什麼目的而正確?
我們也需注意統計數字的意義及呈現手法,書中用一個章節探討:平均數、眾數及中位數的差異,為了美化數字,許多單位在呈現數值會挑最有利的呈現,但最有利不代表事實,可能誤導大眾,我們在看到資料呈現應再多思考一層:這些數字是如何得出,統計的範圍是否具代表性、除了平均數之外另外二個數值為何,是常態分配還是長尾現象。
在推論時很容易會有不完整的情形,最主要可能為以下理由:
1.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限縮了論述內容的完整性。
2.人們注意力有限,必須快速提供訊息。(否則人就會失去興趣)
3.發表論述的人擁有的知識並不完整。
4.論述常會誤導人,因為發表論述人的價值觀、信念、態度等常與其他人不同。
因此我們需要注意被遺漏的重要資訊,以補足並審視這個結論的完整性。
了解常見的思維謬誤,書中介紹了很多思維上的謬誤,以下簡單說明,細節可以閱讀書中的案例:
1.人身攻擊謬誤:抨擊或侮辱一個人,而不是就事論事,直接論及那個人提出的理由。
2.敘事謬誤:誤以為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解釋一連串發生的事實,並以為自己了解每件事實之間的連結。
3.滑坡謬誤:假設同意某項行動之後,將引起一連串不好的事情發生、一發不可收拾。
4.追尋完美解決方案謬誤:試用某種解決方案之後,若部分問題還存在,便認為不該採行那個解決方案。
5.訴諸群眾謬誤:利用廣大群眾共通的情緒,企圖自圓其說,誤以為大眾喜歡的事都是好的,
6.訴諸可疑權威謬誤:引用權威的話來支持某個結論,然而該權威對於眼前的議題缺乏專業知識。
7.訴諸情緒謬誤:運用容易引起情緒的語言來讓讀者或聽者分心,使其忽略相關的理由和證據。普遍受到操弄的情緒包括恐懼、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心。
8.稻草人謬誤:扭曲對手的觀點,使其成為容易攻擊的箭靶,因此,我們抨擊的觀點實際上並不存在。
9.二選一謬誤:以為只有二個選擇存在,實際上選擇可能多於二個。
10.以命名來解釋謬誤:誤以為替某個事件或行為取個名稱,就適當的解釋了那個事件或行為。
11.計畫謬誤:人或組織在評估完成任務所需時間時,儘管有許多過去經驗與確切時間可供參考,依然傾向低估現實。
12.泛泛之論謬誤:運用含糊不清、訴諸情緒的歌功頌德詞彙,引導我們傾向於認可某件事,卻不仔細檢視相關的理由。
13.顧左右而言他謬誤:另提不相關的話題,把注意力從原來的議題轉開,並且藉由注意力轉移到其他議題,趁機〝贏得〞爭議。這種狀況通常情況如下:正在討論話題A→帶到話題B,彷彿話題B和話題A有關,但其實無關→捨棄話題A。
14.迴避問題謬誤:在推理中假設結論成立的論述。
15.輕率概括謬誤:只根據群體中少數成員的經驗,就對整個大群體作成結論。
16.不可能確定謬誤:如果研究結論不是百分百確定,就應該加以否決。
17.後此謬誤:只因為事件B在事件A之後發生,所以認為B是A造成的。
謬誤可以提醒自己,在得出結論前多思考是否落入這些謬誤陷阱。這本書個人覺得內容偏嚴肅,算是值得閱讀,學習批判思考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