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取代人性、經營只為了獲利、失控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情形?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觀點:零工經濟的崛起、臨時工的增加都是幫少數企業老闆降低經營成本、壓榨勞力換取獲利,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獲利並非與員工同享而是進了企業家的口袋。
加速了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變成窮忙階級。
真的是醍醐灌頂的視野,打翻先前對這些耳熟能詳的企業刻板印象:這些公司的福利超好,大家擠破頭都想進入這些企業上班。
前陣子對於矽谷的成功創業家蠻有興趣找了相關的書籍來閱讀,包含了:
雷德.霍夫曼的"閃電擴張"、"聯盟世代";艾瑞克.萊斯的"精實創業";彼得.提爾的"從0到1"。
並非常敬佩像是Google、Facebook、蘋果、亞馬遜這樣的公司文化及創辦人發現商機的敏銳度與野心。
還包含最近很熱門的追劇神器"Netflix"等等,這些之前認為是為了使人類生活更美好的商業經營模式,是真的對人類有幫助的嗎?
這些科技巨獸有認真的照顧員工、發展出良好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嗎?
從這本書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既得利益者加諸更多的限制、並因為可以自己制定規則,為了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對員工的概念從過去公司的資產變成一種"白老鼠"。
想對白老鼠做甚麼實驗都可以,因為付錢的人最大。作者丹.萊昂斯在作品內揭發這些科技巨獸的黑暗面。
包含了使用科技監控員工、依照公司"文化及規定"隨意開除員工、讓員工在不良的工作環境上班、做了許多花俏但實質上沒甚麼幫助的"公司文化"或"福利"。
作者還推翻了目前企業管理學的錯誤:要將管理員工的方式用一堆原則及規範是一個不切實際也不可行的方案,因為人是會思考,有感情的生物;而在商場上變化萬千,
不太可能用一套法則可以"獲利保證"。但因為企業害怕自己會科技的洪流給擊垮(例如百視達及玩具反斗城)。
就像溺水的人一樣遇到甚麼東西都死抓不放,當作可以救命的求生之道,衍生出許多光怪陸離的活動,令人懷疑這些到底對企業的發展到底有何幫助。
還有更令人生氣的資料,那就是公司及企業高層將原本應該給予勞工的薪資納入到自己的口袋,來看看這段敘述:
(美國)企業在這四十年來收益上漲了6%;且與四十年前相比,正職員工拿到的薪資占全國薪資總額從92%降為78%。
企業賺了更多錢、但勞工拿到的薪資卻減少了,這個差距是多少錢呢?
二兆美元。這個數字如果均分給勞工,以美國為例,每年每個正職勞工應可以多領到1萬6千美元。
這代表了企業在獲利之餘已經不再重視員工的福祉、關心員工甚至他們的家庭,在現代成為顯學,員工是一個利用完馬上丟棄的耗材。
作品另外提到導致勞工絕望的四個主要因素,分別為:金錢、不安全感、改變與去人性化。
金錢剛剛提到現代企業以獲利為導向,變相壓榨勞工,砍了許多福利卻擺入高層的口袋。
不安全感:
企業重視"我們是團隊,不是家人",而這個觀念與傳統產業完全背道而馳,員工擔心自己工作表現無法達到公司水平,隨時可能捲舖蓋走人。
這樣的壓力之下會使勞工的產能及工作效率降低。
改變:
公司被困在加速陷阱裡,為了應付瞬息萬變的市場,可能短時間就一次進行許多改變,但這些改變未加以思考評估,造成員工充滿壓力及不確定性。
去人性化:
企業利用科技來管理人類,讓人類像機器人一樣工作。公司本身就像一台電腦,人類部過是它的附加組件。
這聽起來很可怕,但是現在正在發生中,有許多企業為了省錢、增加話題性,引進了自動化系統,例如:AI客服。甚至現在都有用AI操作的避險基金。
人類可能在中產階級中再延伸出另一個階級-機器人階級。
以上四個因素認真思考後果都相當可怕,人類在工作上越來越不"人性"了。
幸好,有一群人發現這個問題,用實際行動來解決"員工變成白老鼠"的問題,稱為"社會企業運動"。
重回到"工作就像一家人"的原則上,以永續發展為前提,照顧好員工,讓員工無後顧之憂,就能讓工作效率及獲利增加。
有投資業者專門幫助於縮短貧富差距、大規模影響社會的公司。
人類在做任何事情時若不先做長遠規劃與考量,最終自食惡果的還是自己。
例如地球暖化就是一個例子,人類以為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沒事,地球會自行修復,永無止盡的排放讓現在氣候異常,造成人類生活及財產上的威脅。
資本市場及工作的演進也是一樣,若科技業者及企業沒有認真思考"員工是寶貴的資產",仍是以短視近利的方式經營。
短期間感覺不深,但長期累積下來,終究會發生不良的後果,只是不知道會以甚麼形式呈現。
看完這本書身為勞工者,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及護城河優勢,不讓企業掌權者可以為所欲為,讓勞工也能感受到被尊重、付出自己的專業。
員工不是白老鼠,員工是企業最值得投資的資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