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生的活動,腦袋越常使用就越靈活,到老年還可以避免大腦退化的疾病,抓住學習的技巧,了解大腦內建設定與喜好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這本書很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將很複雜的概念用圖解的方式說明,讓生澀專有名詞變成容易了解的想法,教學是最好的學習,把一個困難的事情解釋給不懂的人聽才能證明真正的了解,這本書不只學生與老師應該閱讀,而是對於學習這件事有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大腦生理上有極限、但潛力無限,我們都應該讓自己發揮大腦的天賦,世界會更加進步與美好。
這本書用淺白的方式說明複雜的腦科學,因此在閱讀上不免還是牽涉到生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及一些研究,但作者用讓大腦容易學習的方式呈現,因此閱讀上不太會枯燥無聊,以下節錄本書一些重點供大家參考:
1.學習包括了一組組神經元連結的建立、加強和延伸,在大腦新皮質層形成長期記憶,這個過程叫「學起來,連起來」。
2.以學習來說主要分成「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前者的資訊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漸漸消失,研究指出工作記憶可以暫時保留最多4顆「資訊球」,當一陣子不用就會消失;後者的資訊可以保留很久,甚至一輩子(但會發生細微的改變)。
3.「提取練習」會讓長期記憶的神經元連結得到刺激和強化,從一開始模糊的概念藉由「學起來,連起來」的方式變成可以快速提取概念。
4.對一個全新的觀念,可以將此資訊拆解成較小的概念單元,對學習者的工作記憶才不會造成太大的負荷而失去興趣學習。
5.每隔一段時間暫停一下(不論教學或是個人),讓學習者有機會複習並把筆記寫好,暫停有助於工作記憶的釋放,讓吸收效果更佳。
6.工作記憶的4顆「資訊球」上限,可以藉由訓練長期記憶來增加「資訊球」模組的大小,換句話說,4顆資訊球的極限不變,但球的容量可以藉由培養長期記憶而增加。
7.主動學習是利用較高層次的思考「思考—配對—分享」,包含小組討論讓學習者投入學習過程。可促進長期記憶裡神經連結的產生與固化,屬於「連起來」的階段。
8.工作記憶不斷將資訊傳送到海馬迴(將資訊製作成索引),等海馬迴休息時,資訊會轉向新皮質,一次又一次告知要加強那些連結,強化新皮質的學習效果。
9.光是想像不喜歡或是不想做的事情就會造成痛苦的感覺,助長心思及專注力分心,造成拖延症,解決辦法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製作計畫表、把混亂的環境收拾乾淨、提升責任感。
10.學習過程中大腦會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之間切換,專注模式需要極度專心,發散模式則心情放鬆。遇到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先試試看,當發現卡住時切換到簡單的問題,讓發散模式在背景運作,可能會有進展。
11.大腦在學習上可分為初級素材(辨識臉孔、學習說母語)及二級素材(數學和閱讀),二級素材的學習很有挑戰,因此教導者需要將新內容拆開成較短的段落,再進行主動的提取或練習。
12.大腦藉由陳述性路徑及程序性路徑將資訊儲存在長期記憶裡。陳述性路徑是有意識地,可以快速學習和儲存資訊;程序性路徑則為無意識的,儲存資訊速度很慢。程序性系統在幼年時期很強,長大則弱,而陳述性系統則相反,成人後漸漸強化。
13.意想不到的獎賞會讓大腦在突觸噴灑多巴胺,讓學習者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產生新的神經連結。可預期的獎賞可以建立動機。
14.直接教學法:對學習者示範(看我做)、與學習者一起練習(我們一起做)、讓學習者養成習慣(你來做)。
15.慢性壓力會對健康產生嚴重的長期後遺症。適度的壓力會釋放出糖皮質素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促進學習能力,也可以提高認知、工作記憶和體力。
16.利用以下特性可以增加小組合作的方式:正面的互相支援、個人責任歸屬、面對面交流互動、社交技巧、檢視小組合作歷程。
17.讓學習者運用「由下而上」自動化注意力來投入線上課程學習,而不是「由上而下」,那需要依靠意志力。穿插一些動作、聲音和意想不到的事物有助於由下而上的歷程。
18.教案的力量:課綱→目標→焦點問題→評量。
這本書雖然是以教師為主要目標讀者,但在任何情境之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老師或學生,因此可以更廣泛的應用在企業界資深人員帶領新進人員、專業人員的持續教育訓練、不同領域間交流等都可以變成老師與學生間學習與教導,這本書寫於新冠疫情之後,也有一章節專門討論線上教學,包含影片錄製注意事項、與現場教學的差異等等,個人認為相當有趣,這本書個人覺得是還不錯值得一讀的書,有興趣者可以花時間找來閱讀,讓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