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神奇的器官,如何利用他是科學家一直想破解的,這本書作者是一位德國記憶力大賽的冠軍,由一窺記憶大師分享如何使用大腦,且用相當淺顯易懂的方式,是一本不錯的科普書籍。作者利用魚類在水族箱的系列卡通圖像幫助讀者記憶觀念,相當有趣又不錯的策略。
1.神經學家與心理學家指出,網頁上提供過多的多樣化刺激可能導致使用者粗略閱讀、匆忙閱讀、散漫思考和膚淺學習的現象。資訊會消耗接收者的專注力,因此資訊氾濫將導致注意力的貧脊。我們可以嘗試有意識的擺脫資訊氾濫的狀態,偶而做一些與螢幕和鍵盤無關的事物。
2.即使我們認為自己同時在處理多項事物,實際上,大腦是在工作之間來回切換,因為切換瞬間完成,所以我們會以為是同時進行,研究結果證實,大腦來回切換會產生成本及代價。
3.壓力主要透過我們的評價形成的,當我們面對極具挑戰的工作或陷入類似情況時,視我們主觀感受而定,正面和負面壓力都可能出現,當我們樂於接受這個挑戰,並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它,那我們體驗到的就是正面的壓力。正面壓力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流。
4.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做某件事或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便會將它視為威脅,認為自己無力招架,覺得自己無法掌握眼前的狀況,關鍵因素可能是時間壓力或期待壓力。而處理壓力的關鍵點在於我們不能用客觀角度切入,每個人的感受會因為自身經驗和能力而有所不同,對某些人來說某項任務很難,對某些人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5.適度的壓力能提升表現,但壓力太大會變成負面壓力,反而會快速降低表現,原則上壓力對於表現會呈現倒U型曲線,我們應力求中庸之道。當遇到壓力,特別是當我們感到束手無策或失去掌控時,最重要是重新取回控制權,即便只是感覺自己擁有決定權,也會感到輕鬆很多。
6.我們面對壓力時,有時也取決於當下的心情,而當我們承受極大壓力時,切記不要衝動行事,衝動可能會誘使我們做出瘋狂而輕率的行為。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跳脫壓力的惡性循環,可以靜心思索、切換到當下模式,並安靜的呼吸,當時間感知恢復正常有助於減緩時間壓力。實際審視自己的能力對此也有幫助,我們的自我效能評估能力越好,在壓力情況下越容易讓自己處於上風位置。
7.大腦藉由身體功能的參與創造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特別是透過心跳,感受經由對事件的感知形成,也就是運動和改變,因此我們越覺察,越感受時間飛逝。我們有意識的感知,也能讓我們的體驗更深刻的留在記憶中。
8.相較於過去,我們現在擁有更多自由時間,但我們老覺得時間不夠,這種現象稱為體驗壓縮,相較於過去我們現在一天會經歷更多事情,不只工作內容更多樣化,休閒活動選擇也更多,面對這樣的發展,我們有時會感到不知所措,因此產生時間不夠的感覺。
9.研究結果證明,計畫每日流程、設定目標並寫下待處理任務是有意義的。無論是私人生活或日常工作,時間管理首重於識別出真正重要的工作,並建立可落實的有效計畫,才能提高隨機應變突發事件的機會,並不至於增加壓力。
10.時間管理沒有真正對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不管你是什麼類型的人,最好和一成不變的完美主義說再見。如果對現況不滿意想要改變一些壞習慣,要有耐性,要讓一個習慣在潛意識中生根需要花上數星期的時間。如果想要改變,最好的入門方法是盡可能寫下所有目標和想法,讓它們對你產生約束力,只有白紙黑字寫下來的計劃才是具體的計劃。
11.動機可分成三種:第一類是成就動機:會被成就鼓舞的人喜歡和他人比較成果,或在超越自己和別人成就時感到得意。第二類是權力動機,所謂權力泛指聲譽和面子,例如炫耀財產、蒐集勝利。第三類是歸屬感,喜歡與人相處,也喜歡與他人共事,樂於助人。被喜歡與歸屬感可能是長期又持久的動機。
12.我們的能量和意志力並非無限制供應的,因為所有大小事都需要它們,所以會越用越少。
13.想要強化和訓練自己的意志力,只要專注在一個領域就足夠了,只要一個領域成功,新的自律行為會延伸到其他生活領域上,如果可以有意識且覺察的訓練,可以強化我們在所有領域的意志力,例如健身、學習及財務。
14.當我們理性思考問題時,與我們的情感中心,即邊緣系統連結的前額葉皮質會參與思考程序。我們應該將情感和理智視為彼此地位相當的好朋友,因為它們不適合單打獨鬥,合作無間才是絕配。
15.大腦的工作原則:將危險最小化,獎勵最大化。我們透過預測錯誤的方式察覺到矛盾,並從中學習,進而不斷更新大腦中的反應模式。
16.人在做決定有各式各樣的特性,有些人可以快速決定,然後再慢慢檢視。面對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試著快速且直覺的做決定。原則上,面對複雜的問題,在理性衡量和分析優劣之前,可以先覺察自己的直覺和感覺,蒐集重要資訊但不宜太多,在做最終決定前給自己一些時間,最後再傾聽一次內在的感覺,中庸之道總在不經意的瞬間出現。
17.創新意指透過將資訊、理論、技術的新形態連結或透過各種產品的非尋常組合,形成新的東西,藉此開發出原創的想法。
18.大腦有可塑性,我們可以不斷的根據新情況自我調整,建立新連結來創造新表現。由於神經元的形成,新的大腦細胞會有30%會融合既有的大腦網路。有一種活動可以將30%提升至80%,就是耐力運動習慣和顯性知識的結合。耐力運動有助於大腦的血液循換,也對思考能力帶來正面效果。
19.我們的大腦從不睡覺,因為它在我們睡覺時並未關機,只是調整性能模式。放鬆但隨時待命,必要時可重新啟動所有程序,例如免疫系統在熟睡時特別活躍。
20.我們每天至少要補充2~3公升的水,寧多勿缺,喝水也有助於美容。多樣化的飲食,讓食物含有緩慢分解為糖的複合糖,持續將糖送至血液中比較健康。研究證明維生素、鐵和鎂等礦物質以及胺基酸對記憶有正面作用。它們是神經傳導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且對於大腦細胞之間的脈動傳輸扮演重要的角色。
21.我們的問題不在於獲取知識,而是實踐,但如何改變的前提是我們真的想要改變。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太多,慢慢來,一步一步變聰明,找出自己特別重視的議題,試著一個月將心力專注在該議題某一細節上。
22.我們無法改變其他人,不如就改變自己,當自己改變了,或許其他人也會跟著我們一起改變。
23.我們如何使用大腦?隨時關注大腦,去做會帶來快樂和熱情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依序完成工作,切勿一心多用、閱讀、寫下想法、有意識的使用網路、思考、研究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議題、自我鼓勵並探究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說出我們的問題等。如果能保有好奇心和觸動熱情的能力,就會追求新知,來讓自己更輕鬆、更有創意的解決問題。利用想像力將我們想學習的內容或目標可視化,在學習和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獲得快樂。
這本書與眾多的大腦科普書籍最大的不同在於本書每一主題開頭都是以作者日常生活起頭,搭配可愛的水族魚插圖,將觀念圖像化,幫助記憶。將困難艱深的大腦科學簡化,讓讀者可以快速吸收,是一本很實用的大腦使用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