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這是一部從考古人類學進展到現在人類生活的歷史,可能與一般人想像的現代工作差異很大,作者並非從現代人忙碌的工作生活切入,而是以從古至今全人類自採集→農耕→工業化→現代化,人類從與大自然共存、定居、從鄉下轉移至都市,工作的性質與起源談起,格局與探討的議題很廣泛,作者將人類工作史從非科學角度切入,給予個人全新觀點看待工作這件事。

我們所理解的工作,一般而言是到企業或公司付出勞力,綁定一週40小時工時而給予薪酬,在書中也有描述週時40小時的淵源,坦白說個人在閱讀前以為內容會探討現代工作型態、人類對工作動機探討等,這部分作者著墨較少(以人類演化史而言現代的時間軸很短),也就是說這本書主要講工作歷史,而非工作的現況與未來(可能提到1~2成),就資訊而言提供非常豐富的素材,可以更宏觀的理解現代的工作性質與過去相比已經變化成「為慾望而活」,而非為生存而活,書中有許多觀點相當有意思,讓讀者跨越時間、空間,也讓讀者可以想像世界彼端農耕生活與價值觀,不只探討工作本身,也探討生活型態的轉變。

在400多頁的旅程中,在生存歷史的脈絡下,作者點出若人類繼續無節制的發展經濟而不顧環境的話,有可能會造成災難或徹底毀滅,我們在追求無止境的慾望及財富的累積時,在意短期的績效不顧長期的後果,在思維及行動上可能需要漸漸轉變,無止境的擴張最終還是需要付出代價。

這本書探討許多議題,也有許多觀念令人耳目一新,以下節錄個人喜歡的重點及觀念:

1.一位建築工被指派築牆擴建車庫,他之所以拌水泥及砌磚,不只是為了做這件事,畢竟這不是他的牆,他從事這項工作是因為受到一連串次級和三級野心的驅使,我們可能發現他如此勤奮工作,是因為他有成為大師級建築工的抱負,或者是因為他喜歡在戶外工作,或者只是可能他想存錢一圓童年夢想。這背後的可能性數也數不完。

2.人類消耗能量做很多事不但無助於繁衍或生存,甚至可能減短壽命的風險,例如建造越來越壯觀的摩天大樓到跑超級馬拉松。

3.多數企業和商人的運作方式與真實生態系統非常相似,每個大型組織運作都在追求白蟻丘的合作效率。多數商業領袖都致力於和他們的原料供應商和顧客建立互利共生的雙贏關係。即使在最熱切擁抱自由市場信仰的國家,也有反壟斷法存在,以免企業間過度合作而變成互相勾結。

4.充分掌握一個技術,並在潛移默化之下變成某種本能,不僅需要花時間精力,還要下很多功夫。通常必須透過指導、模仿和實驗的方式,先學習它的基礎,接著加以練習,往往要練上好幾年才會成為第二天性。習得技術還需要精力、靈巧性和認知處理能力,以及一些無形的特質,例如毅力、慾望、決心、想像力和野心。

5.人類年輕時具有非凡的可塑性,以及可塑性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都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在老後會比較頑固抗拒改變;為什麼我們年輕時養成的習慣,到老後難以放棄。當其他人和我們在信仰與價值上發生衝突時,我們會控訴他人的信仰與價值不自然或違反人性。

6.人類大腦絕大多數耗能的組織都專注於處理及組織資訊。就這些靜止不動的器官所做的工作量而言,人類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器官在仔細思考感官蒐集的瑣碎資訊時會產生電脈衝,從而產生一定的熱能,當我們睡覺時,我們會作夢。當我們醒著時,我們不斷的尋找刺激和可參與的事物,當我們被剝奪了資訊時,我們覺得痛苦。

7.人類祖先是耐力狩獵大師,這提醒我們祖先在滿足基本能量需要時,做的很多是腦力工作,而且需要蒐集、過濾、處理、推測和反覆斟酌來自其周遭世界的感官資訊。

8.我們的大腦僅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了百分之二十的能量。鮮少有人關注火的諸多贈禮,火幫助原始人類獲得肉類寶貴的營養,並發展出更大的腦容量,並為我們創造了空閒時間,火不僅帶來人類史上第一次重大能量革命,也是第一個讓人節省勞動力的科技。在以狩獵採集社會的飲食,人類每天只需要吃體重百分之二到三的食物就能過得很好,一名活躍的從事經濟活動的成年人,每週工作15~17小時,通常就能餵飽自己和一名不具生產力的親屬。

9.無聊唯一顯著的優勢是它能激發創造力、好奇心和躁動不安,從而促使我們去探索、尋求新的體驗和冒險。

10.讓頭腦在空閒時有事可做,是一種演化壓力。在這種狀況下,處於有利地位的是能夠讓他人擺脫無聊的人—這些人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善於表達、富有想像力、有音樂天賦、而且口才好,能用語言說故事、娛樂、哄騙、安撫、逗弄、啟發和誘惑他人。

11.他發現積極從事經濟活動的芎瓦西人(原住民)每星期平均覓食時間僅略多於17小時,除此之外,他們每星期約花20小時從事其他例行性工作,像是準備食物、蒐集薪柴、建造遮風避雨的住所,以及製造或修理工具。而這連美國就業人口花在工作、通勤和從事家務的時間一半都不到。

12.在延遲報酬經濟中,勞動力幾乎總是主要專注於滿足未來的回報,而立即報酬經濟則是從勞動中獲得直接而即刻的回饋。

13.社會主義妖魔化遊手好閒的富人,資本主義者則傾向奚落遊手好閒的窮人。現代,持各種政治立場的人會區分製造者和接受者、生產者和寄生蟲,即便對分類定義不同,但態度卻是一致。這顯示在社會中,勤勞和懶散之間的衝突普遍存在。不過在注重要求共享的採集者之間,這些區別被認為相對不重要。

14.熵的永恆法則是,一個物體的結構越複雜,建構它和維護它所需的工作量就越大。這法則適用於我們的身體,也適用於我們社會。就好像將田裡的穀物轉化為麵包所需要能量,將黏土轉化為磚塊,在將磚塊轉化為建築物,都需要工作才能達成。因此,某個特定社會在特定時間的複雜性,通常有助於衡量它所獲取的總能量,以及建構和維護此複雜性所需的功。

15.現代人幾乎不再親自生產糧食,人們把稀缺性問題看得無比重要,再加上起源於農業社會的經濟制度與規範,這二項因素決定了我們今天組織經濟生活的方式。

16.金錢顯然有隨時間增長的有機力量,無論是化為貸款利息或資產增值。錢可以生錢,而滋生的錢又可再生更多,但如果把有繁殖能力的母豬殺了,就等於摧毀她成百上千代子嗣。

17.狩獵採集者在工作獲得的立即回饋,和賣漢堡快餐廚師或股票經紀人進行交易的立即回饋間存在二個重大差異:1.狩獵採集者可以立即享受勞動帶來的回饋,但後者只會獲得以代幣為形式的未來回饋承諾,之後可以拿代幣交換有用的東西或用來償還債務。2.採集者不總是有充足的食物,卻擁有充足的時間,因此時間價值從未與稀缺性產生掛鉤。對採集者而言,時間不能花用、節省、累積或儲存,儘管浪費機會或精力都是可能的事,時間本身卻不可能被浪費。

18.採集者幾乎將一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或不久的將來。而生產糧食這件事,需要一個人同時活在過去、現代及未來。要集中精力為日後的回饋而努力,等於安身再一個有無限可能性的宇宙中—有些可能是好的,有些難以判斷好壞,還有很多是不好的。

19.在採集者眼中,環境無條件和他們分享資源,於是他們也和他人分享資源。而農民覺得他們是用勞動和環境交換一個有食物可吃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認為自己為了讓土地有生產力所做的工作,代表土地欠他們一次收成,土地等於實際上是他們的債務人。

20.採行立即報酬的採集者,將人與人的關係視為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延伸,大自然和他們分享食物,所以他們也和彼此分享食物。至於採行延遲報酬經濟的農民,則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視為他們和需要他們投入心血耕耘土地的關係延伸。

21.勤奮能創造價值的訊息被灌輸到世界各地孩童中,但工作時間和金錢回饋之間幾乎沒有明顯的對應關係。最高收入者每年往往以股息和獎金的形式獲得大部分收入,中高收入者按月領取薪俸,低收入者往往領的是時薪。經濟學家堅稱價值最終是由市場分配,而供需僅在某些時候和勞動付出對應。

22.人類從一個不太在乎改變周遭環境的物種,轉變成居住在無邊無際、錯綜複雜的人為聚落物種,這轉變速度之快,在生物演化史上獨一無二。白蟻、螞蟻和蜜蜂經歷了數百萬年才建構類似人類都市的居住環境,反觀人類的都市化在演化的一眨眼間就形成了。

23.就像我們在年輕且認知仍具有可塑性時學習並精熟的複雜技能,讀寫能力對形塑大腦組織方式及我們如何看待與感受世界有所影響。

24.絕對需求,例如:食物、水、溫暖、舒適、陪伴和安全,儘管滿足這些需求很重要,但並非無窮無盡,當你覺得夠溫暖時,給火在添一根薪柴,會讓你變得太熱;當你已經吃飽時,再吃更多食物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但相對需求,則是無窮無盡的,每當我們滿足任何相對需求,很快就會被野心更大的相對需求所取代,也就是社會比較,在職場上取得升遷、換更豪華的房子、開名車、吃高檔美食、成為更掌權的人,是這些需求激勵人類在絕對需求得到滿足後,仍毫不鬆懈的加倍努力。

25.許多人僅把他們從事的工作視為購買更多東西的手段。如此一來,生產與消費的閉鎖循環就被創造出來,這個循環如今是支撐當代經濟的中流砥柱。再接下來的200年來的時間中,勞工運動和工會都是將資源集中在爭取更好的薪資福利,而不是讓工作變得更有趣或充實。

26.泰勒的科學方法是藉由將任何生產過程拆解為最小的組成元素,為每個元素計時,評估其重要性和複雜性,由上到下重新安排生產過程,以期做到效率最大化。

27.儘管工業化國家勞動生產力自二戰結束以來提升了約4~5倍,可是世界各地的每週平均工時持續趨向平均近40小時一週,一動也不動。

28.直到1950年代,每週工時30小時是家樂氏工廠的常態,然而管理階層意外發現,3/4的員工贊成恢復8小時輪班制和每週40小時的工作制度。有工人解釋,6小時制讓他們和配偶在家相處時間太長。但大多數人的說法是:他們想做更多工作賺更多錢,購買更多、更好的消費品。

29.在大脫鉤時代,生產力、產出和國內生產毛額皆繼續成長,但除了收入最高的人之外,所有人工資成長都停滯不前。大脫鉤終結了每週工時持續下降的趨勢。多數人根本無法靠減少工作時間,維持他們現有的生活方式。其中一個明確的證據,顯示科技擴張正在吞食勞動力,並將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1965年美國前350大企業的執行長收入為一般員工薪資的20倍,到1980年差距到30倍,到2015年,差距來到了300倍。而多數美國勞工薪資從1978~2016間,僅微幅增加11.7/100,而執行長薪資上漲了937/100,差了80倍。

30.人才敘事已深植制度結構,連最脆弱的企業也深信不疑,認定只有他們能找到穿越未知險境的出路,在2008~09年金融危機中,就算許多高層替自己謀得了更多獎金,絕大多數民眾蒙受了損失,使得這次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學家的社會公信力劇降,如果所謂專家沒看到危機將至,我們有充分理由去質疑他們的專業。

31.現代人休假,許多人選擇不把寶貴時間拿來休息,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做自己選擇的工作,許多常被民眾選擇用來度過空閒時間的嗜好,其實就是一些在過去或至今仍是人們謀生手段的活動,譬如,儘管捕魚和狩獵對過去的採集者而言是工作,今天卻成了昂貴但受歡迎的休閒活動;儘管農民種植蔬菜園藝為討人厭的活動,今天卻有許多人覺得是一種帶來深度滿足感和樂趣的活動;縫紉、針織、做陶和繪畫曾是人們緊急收入來源,現代人卻在這些工作令人放鬆、經常重複同一個動作的節奏中,找到了心靈平靜。

32.許多服務都是由人類的基本需求催生的,當人們離開緊密相連的小型社會共同體時,這些需求在城市中不容易被滿足,需要有其他人提供服務來滿足這些需求。一旦農業與製造業的生產力足以使許多人不必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於生產或製造後,這些其他基本需求就會被放大。

33.當自動化技術的成本變得相當合理,公司企業能相對迅速的獲得投資在自動化技術上帶來的回報,最脆弱的行業是:水、汙水和廢棄物管理以及運輸和倉儲、批發零售及各種製造業,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精簡百分之40至50勞動力。而至少在短期內,某些職業大致不受自動化影響,例如:仰賴口才行業、需要高度同理心職業、需要發揮創造力職業、大量體力或手指靈巧性職業等。

34.自動化不僅可能進一步加深國家結構性不平等,如果經濟體組織方式沒有根本性轉變,自動化還會使許多國家內部財富不平等急遽惡化。首先,它將降低非技術與半技術勞工找到工作機會,同時為持續管理已高度自動化業務的少數人增加收入。同樣重要的是,自動化將提高資本回報,而不是勞務回報,也就是增加企業投資金主的財富,而不是仰賴以勞動換取投資人現金的人。這代表自動化將為富人創造更多財富,同時讓沒能力購買股份、無法享受自動化技術紅利的人,處於更不利的劣勢。

35.羅馬俱樂部提出一項研究:倘若歷史上的經濟和人口成長趨勢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如果人類經濟活動一切照舊,世界將在一個世紀內目睹「人口和工業能力兩方面無法控制的、驟然的衰退」。我們對解決經濟問題的鍥而不捨,是人類面臨最嚴峻的問題,最可能發生的結果就是災難。我們有必要拋棄對經濟成長永不停止的執迷。經濟成長導致一系列威脅環境的問題,包含海洋汙染、溫室效應等。

36.如果說歷史在某方面能為我們邁向未來提出指引,那就是歷史提醒我們,一切都變幻莫測,而人類是頑固的動物,是非常抗拒對行為與習慣作出深刻改變的物種,即使我們很明顯的需要改變。但歷史也透露,每當人類被迫改變,人類會展現出驚人的隨機應變能力。我們能快速適應新的、往往截然不同的做事和思考方式,並在短時間內對這些新的方式習以為常,就好像我們習慣過往方式一樣。

閱讀完這本書個人覺得,人類需要靠自然界的反撲才會改變,例如新冠病毒改變人與人的互動及工作模式,現今世界的經濟活動雖然已經有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二大經濟體美國及大陸對於改變意識反應仍過於緩慢,訂定目標及行動都不及破壞的速度,而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頻率有漸漸增加的趨勢,這都是人類為了追求永無止盡的慾望、財富累積、相對需求所造成的,若人類能漸漸回歸初心,求溫飽及舒適的家園,為了永續環境適度的停止追求經濟成長,減少社會比較,或許不必為了為工作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這本書若滿分10分的話,個人給出6.5分,內容探討相當廣泛,但個人對人類生存歷史沒有太多興趣,作者從人類歷史角度切入工作,令人耳目一新,推薦給對人類歷史學有興趣的讀者。(2:50)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