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每天上下班時間,等車、搭車、等人、等電梯、搭電梯,只要有一點空檔,大家已經習慣性拿起手機盯著螢幕看,看有什麼有趣的影片、朋友的訊息,科技的便利填充人瑣碎的時間,我們醒著的時間花大量的時間盯著各種螢幕:手機、電腦、電視、平板,只要能連上網的裝置都可以吸引你的注意力,這是一個便利的時代,也是時間與注意力稀缺的時代。

閱讀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之前閱讀的幾本關於科技省思的書籍,包含:「再一起孤獨」及「欲罷不能」,這些書籍都告訴我們,製造智慧型行動裝置的發明者,終極目標是希望使用者能對產品依賴,使用時數越久越好,又稱為黏著度,甚至他們有團隊專門研究如何讓使用者上癮,因此,在使用這些工具時,適時及適量很重要,被科技控制,甚至影響情緒與心理,是可避免的結果。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 雪莉.特克|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image

人類害怕孤獨,在網路上則不會,因為永遠可以找到一群人可以閒聊,有共同的興趣進行交流,可以找到歸屬感;但是,網路上同時也有許多治安的死角,因為匿名,有些人可能會顯現出在現實中不會出現的黑暗面,這部作品強調了科技的負面影響,提醒讀者,有多久的時間不曾關掉網路,好好的與周圍的人互動?有多久時間可以不用網路而生活?網路帶來的便利性都是好的嗎?許多的議題都帶入案例,例如網友鼓譟導致自殺、為了吸引大眾眼光放火燒了自己的房間(也燒死了自己),網路提供方便的同時,又帶來多少傷害?

以下節錄這本書中個人覺得值得省思及值得蒐藏的觀念:

1.時間以感覺不那麼有價值和重要性的方式流逝,沒有人會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對還是錯。當你的相片有人按讚,更新內容產生迴響。這甚至是獲得某種永垂不朽的方式,因為發布於線上的內容成為永恆紀錄。

2.人類經驗的終極目標絕非順暢無阻的傳播,但在各層面上,人們越來越相信,除非有人聽見,不然樹木倒下時不會有任何聲響。這象徵了獨處平靜帶給我們的禮物—也就是白日夢般的幻想,正漸漸失去價值。

3.知識的google化為學術研究開闢更多的潛在道路。然而它無法取代人類直覺與跳躍思考力所帶來的各種奇想。當我們探索世界時,必須時時存有赤子之心、堅信某種隨機與偶然發現。

4.我們流連在電子螢幕的大量時間,和對數位世界的沉溺與無法自拔,皆會嚴重損害我們對真實性的認知。我們越是貪婪的想將遼闊世界擁入懷中,越是讓我們與現實保持距離。

5.大腦本身不具有多工處理的能力,你的大腦為了將你周遭的聽覺與視覺訊息整合成一項你能理解的認知,同時間進行許多處理程序,但是大腦本身的注意力就像聚光燈,一次只能聚焦照亮一個地方,大腦會有瞬間反應的處理,瞬間無法動作的處理,但沒有多工的處理。我們以為大腦正在多工處理,事實上是在多工切換,快速的從某處轉移注意力,我們覺得自己是有生產力的,事實上,這只是我們一直在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而已。

6.網路只是讓我們知道較少量的事實,這樣我們便能確定那些事情永遠由我們一手掌握,但我們別忘了,在那些科學探索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通常是去問對的問題,而非回答經過完好修飾的問題,以及串聯那些沒有人想到其相關性的事實。在網路這片浩瀚無垠的數位海洋中所存在許多唾手可得的真相,大多都是對你所努力獲取的知識全無幫助的。

7.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而我相信記憶某件事就是播下一種思想。

8.無論如何,把這兩件事結合是必須的,孤寂和人群,然後輪番的求助於他們:前者會讓我們渴望人群,後者是為了我們自身,而一個是另一個的解藥:我們對人群的厭惡可以經由孤寂治療,而孤寂帶給我們的枯燥則由人群治癒。

9.簡單的問題會用不費力的方法解決。那對付重大、真正的問題又需要具備什麼呢?試驗與轉換遊戲。以下是模擬方法:在某些周末假日,讓自己擺脫掉所有平常依賴的數位工具,即使你感到無聊乏味時,也不去看任何螢幕,這時你將感到焦躁難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接下來問問自己,在這片包圍著你寂靜中能產出什麼事物。

在影集黑鏡其中一集主角有戀童癖,但是在用電腦看謎片時被駭客入侵攝影鏡頭,拍到主角有戀童癖傾向,駭客威脅他若不按照他指示做事將公布影片給他家人及朋友,主角害怕的全權被駭客控制,甚至犯罪及傷人,但他好不容易完成任務後,駭客丟了一個邪惡的笑臉給他,主角知道完蛋了,他家人跟朋友都知道了,他的人生毀了,在劇中有句台詞提到:當它上傳到網路上就永遠在那,你想刪也無法刪除。這部作品中也有同樣的受害者,當他自殺後,他家人受訪時提到:她知道自己過去犯錯了,但那一時的錯誤卻彷彿永遠無法抹滅,即使試著擺脫和遺忘,但不管到哪裡,這件事情始終如影隨形、緊緊跟隨著她。

科技提供便利性,也要注意安全及隱私,自己在網路上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人紀錄著,等哪天不小心犯錯被踢爆,錯誤的陰影就如同前段提到的主角們,想脫離也沒辦法,這是一本很好的借鏡,讓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是否不要將時間都交給科技與螢幕,而是留一段空白時間給自己,細細品嘗周圍的人事物,而不是只有視覺的刺激,多探索及觀察周圍,讓大腦可以有不同的接收訊息來源,也可以思考及反省自己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從現在開始,在滑開手機前先暫停一下,讓自己有所選擇:自由的探索世界或是被螢幕囚困的心靈,只在一念之間。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以一種抽離的方式思考生活,並謹記,對空白的恐懼,正是急切需要空白最明確的徵兆」,這部作品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書籍,告訴我們,人類需要部份的空白,讓大腦可以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許多洞見是因此而產生的,但智慧型裝置切斷大腦這寶貴的機制,讓人只會目不轉睛的瀏覽、被動接收雜訊、不停的分心、降低做事效率以及可能是最糟糕的:逐漸喪失記憶力。人類的大腦是神奇的器官,讓人可以在地球成為優勢物種,我們應該發揮大腦的功能,而非讓科技切斷思考的機會,從今天起,每天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沉澱思考吧,養成習慣後會發現:原來世界是多麼美好,這本書個人蠻推薦的,科技帶來便利,有相當的負面效果,就像藥物一樣,適量可以幫助治癒病人,但過量就會造成毒性,殘害人類,而智慧型裝置,就像興奮劑一樣,越使用會越依賴,不可不慎。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