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總是買到賠錢股?:從「行為投資學」解析人類天生不適合交易的樂觀、自信與過度預測等交易症候群- 詹姆斯• 蒙蒂爾| Readmoo 分享書

這是一本很冷門但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內容提到諸多觀念很適合投資新手應該建立的良好習慣,如果可以的話很想直接抄錄整本書下來,幾乎每個章節都直搗核心、許多行為都是散戶會做的,我們常對自己有過度自信,相信自己選擇的標的一定會漲、在尚未投入資金前信誓旦旦說要長期投資,但當投入後市場下跌時馬上就想停損,書中許多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都非常仔細說明及舉例;投資跟撲克賭局一樣,我們應該在意的是決策的過程而非投資(牌局)的結果;最最重要的是:我們無法預測未來,而市場是由上百個諸多因素交織而影響漲跌,人類根本無從預測,加上人的心是善變的,因此人參與市場後更加千變萬化及難以預料,投資人若能理解及應用這些概念,在市場波動時就能冷靜以對,不論漲與跌都有一套應變方式,以下節錄本書的重點,還蠻多的,但很值得收藏。

1.身為投資人,我們應該學習以下原則:完美計畫與準備,藉以防範爛透的表現。我們應該在冷靜而理智情況下預先做好投資研究,並預先承諾自己將嚴格遵守準備採取的行動。

2.人們總是試圖擇時進場,想等到底部浮現,這類策略已被證明存在嚴重瑕疵,市場底部最初復甦階段成交量很小,等到行情明朗時,買家競爭會越來越劇烈,也就是大家常買高賣低;我們希望能保持理性思考,避免在極端壓力下做決策,如果沒有適當投資機會寧可持有現金、明確的賣出紀律、顯著的避險行為及避免信用擴張等。

3.過度樂觀是處理資訊的預設狀態並造成控制錯覺,當人們覺得時間緊迫時,預設狀態特別容易發揮作用。

4.如何避免過度樂觀而保護自己的投資決策?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做批判性思考,抱持著多疑的心態,我們應該習慣提出質疑:我們必須相信這個嗎?

5.實驗證實我們一旦得知某人是專家,大腦就會關閉某些自然防禦措施,當專家展現自信的表象,受測者會選擇接受這些專家的建議,並認為這是比較有價值的選項(但事實上並非一定)。

6.在投資領域上,我們應該對專家提出質疑;在其他領域中專家可以代表權威,但在投資領域上,專家其實也不知道答案。

7.過度自信發生在市場上,會導致成交量增加,因為每個人都自認為較別人知道得更多,自認為可以透過股票交易賺錢。

8.假定各位預測本事很高明,每項預測都有70%正確率,對於市場諸多變數,預測4項皆正確時,成功機率僅剩24%,若再加上企業中的銷貨、成本、毛利、稅金等等,當變數越多,預測越多將越不正確。

9.若預測結果如此不理想,人們為何還要繼續提供預測呢?答案是需求創造供給。投資人若想要這些無意義的資訊,自然就有人提供。

10.預測之於金融投資,就如同地心引力之於地球。我們常取笑錯誤的預測,但如果沒有預測,金融投資就不能運作。

11.投資不能仰賴預測,而是應該靠洞察。例如我們可以運用外部觀點彌補內部觀點;或是比較評估資產價值;或是將自己準備好。

12.我們對未來所知不多,可是我們在知識上受到限制,並不代表我們必定失敗,前提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並依此展開動作,處理未來的關鍵,是要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即使你不明確知道自己將朝哪裡去,了解自己處在循環的哪個位置,以及其蘊含的未來意義,這不同於預測循環的發展形式、時間與程度。

13.人類發明的最大障礙,不是無知,而是知識錯覺。資訊並非越多越好。以賽馬為例,當使用五項資訊變數時,預測精確性與信心程度之間的關係很合理。隨著資訊數量的增加,觀察到二個變化:1.預測精確性沒有顯著差別。2.預測的信心程度隨著資訊數量增加而顯著提高。綜合二項因素,額外的資訊(從五項變成四十項變數),並不會增加預測精確性,但卻會讓人過度自信。

14.關於核對清單:我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擺在真正重要的事務上,不要因為市場上諸多雜訊而分神。投資人如果可以只專注於五件最重要的事項,而不是想要弄清楚有關投資的所有細節與雜務,績效會更好。作者對於投資決策,他只考慮三項因素:1.價值評估。2.資產負債表。3.資本紀律。

15.不論投資或其他領域,確認偏差都屬於很常見的錯誤。相較於尋找否認證據,一般人尋找確認證據的機會為二倍。我們通常會找與我們觀點相似的人。

16.偏差同化:認為所有的證據都支持自己的觀點。心理學家發現,人們越相信自己的觀點正確,就會為了迎合自己的偏好而加重扭曲新證據,因此變得更自信。

17.我們可以試著把投資觀點顛倒。觀察事態發生差錯的各種可能,而非尋找發展順利的證據。

18.人們對於不穩定環境下的精確訊號(轉折點)經常會反應不足,但對於穩定環境下的雜訊,則經常會過度反應。

19.沉沒成本:我們經常讓某些已經發生而無法挽回的代價影響目前的決策,我們之所以過分堅持己見,是因為我們當初花費了相當時間和精力塑造既有觀點。

20.敘事謬誤:人們受到故事迷惑的傾向,這種謬誤是因為我們經常會過度解釋,以及偏愛劇情緊湊的故事,而不相信根本真理,這種傾向將嚴重扭曲我們對於世界的心智觀點。

21.對於成長型企業市場必定會支付過高的價格,不論成長型或價值型股票,幾乎有半數的價格隱含相對成長預期都沒有實現,所以投資人對於成長股票所支付的溢價,是價值型股票的兩倍。

22.我們如何避免海妖之歌(寧可相信精彩故事而忽略事實)的迷惑?我們必須專注於事實。安全必須建立在研究與標準的基礎上,價值必須藉由事實證明。

23.什麼因素妨礙我們看到可預測的意外(泡沫)呢?書中提到五種心理障礙:1.過度樂觀: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相較於平常人更不容易被騙。2.控制錯覺: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影響不可控制事件的發展結果。3.自利偏差:基於自身考量而解釋資訊、並做出相關反應行為。4.短視:蓄意強調短期。5.不注意視盲:我們不期待看得到,就自然看不到。

24.行情泡沫整個發展可分為五階段:1.取代-繁榮誕生。2.信用創造-泡沫培養。3.陶醉-群眾普遍參與新時代。4.危險階段-財務困境。5.最後階段-厭惡。

25.嘗試對抗泡沫行情的人,應該避免擴張信用,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期間,可能遠超過你所能夠維持的清償能力。

26.泡沫只是人類行為的產品,而人類行為是可預測的。泡沫與其破裂顯然不是黑天鵝,而泡沫最終將在什麼時候破裂,永遠充滿不確定,但事件發展的型態則可預測。真正重要的,不在於情況朝負面發展的可能性有多低,更重要的是萬一真的發生情況時所招致的後果。

27.自我歸因偏差:我們通常會把好結果歸因於我們的投資技巧,壞結果則歸咎於他人或環境。

28.如果想對抗普遍存在自我歸因問題,我們需要保持決策過程的書面紀錄-投資日誌-說明進行投資的理由。

29.後見之明偏誤:我們一旦知道最後結果,往往會認為自己早知道會如此。馬後炮及事後辯解,使得事件發展看起來很容易預測。

30.採取行動偏差:人類天生想要立竿見影,尤其想要迅速賺錢,我們希望隨時採取行動。它其中一個特質為:發生虧損後特別想採取行動,在績效不彰時往往會增進採取行動的慾望。

31.避免行為偏差就是耐心與紀律,找不到適合的投資標的,最好是按兵不動,等待紅中好球。很多情況下,這會顯得孤獨而不合時宜。

32.投資應該顯得沉悶,不該讓人覺得有趣。投資應該像看著油漆變乾,或青草長大。

33.投資採取不同於群眾的行為,等同於遭受社會隔離的痛苦。反向投資人必須在大家賣出股票時買進,在大家買進時賣出,如此會產生社會痛楚。

34.團體具備非常有效的自我強化機制。可能導致群體極端化-群體成員由於重複不斷聽到某些資訊,因此立場越來越趨於極端的傾向。

35.我們經常執著於結果,而這是我們無法直接控制著。我們可以控制投資的程序,身為投資人,這是我們該專注的方向,我們不可能管理投資報酬,風險管理也相當渺茫,旦程序是投資人永遠可以發揮影響力的東西。

這本書個人覺得應該列為投資教科書,若能理解及按照書中建議的觀念進行投資決策,將能避免很多時間與金錢的浪費,這本書內容也不算太多,但每章都有許多重點,人心很複雜,市場也跟著複雜,但我們可以從複雜中萃取,用禪的心態來面對,以靜制動,投資就是一場認識自己的過程,希望大家都能享受這趟旅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