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時,看到作者們連結許多其他各領域作品及觀念,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之感,這可加速閱讀過程,在複習既有觀念的同時,看作者們如何串聯各種學派,在閱讀到出乎意料的關聯性時,對於作者們可以讓這些觀念融合,覺得相當驚喜。二位作者一位是高中時期差點打破人類紀錄的跑者、另一位是年輕時就在白宮底下做顧問,二位一流的人合在一起藉由探討體能競賽、藝術、棋藝、數學到科學等不同領域尋找「卓越表現的人如何一直有出色表現」,他們濃縮出三個重要觀念:
1.成長和發展背後科學循環週期。書中講述一個相當重要的公式:壓力+休息=成長。
2.如何為顛峰表現及日常生產力做準備。規劃最適的例常活動和設計每一天的力量。
3.以使命感來提升績效。使命感的重要性。
在了解之後,我們可以適當應用部分策略,讓自己可以更健康及持久的發揮自己的潛力、應付壓力、知道休息重要性,以維持自己的顛峰狀態。
以下是作者在書中連結到的書籍,包含:未來就業戰、自我宣傳、審美大腦、學習的王道、心流、刻意練習、心態致勝、藝術之戰、輕鬆駕馭壓力、我的馬拉松、給予、運動基因、安靜,就是力量、動機,單純的力量、姿勢決定你是誰、自我演化、史蒂芬金談寫作、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恆毅力、活出意義來、快思慢想、少但是更好
1.如果我們從不休息,就永遠無法全速前進,那會導致我們拼命努力時根本無法充分發揮實力。我們因此卡在灰色地帶,從未真正鞭策自己,也未曾好好休息。
2.為自己設計最適的習慣並反覆施行,正是通往顛峰表現的最佳途徑。
3.你應該努力削減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物,用心思考怎麼運用最寶貴的資源:時間。書中提到有位醫師兼研究員每天工作12小時,會騰出60~90分鐘閱讀本行以外的知識,這樣做有助於激發新點子。
4.週期化訓練,不論是追求哪方面成長,流程如下:1.找出你想鍛鍊的肌肉或能力。2.對它施壓。3.休息和恢復元氣,讓身體適應。4.重複流程—下次施壓比上次再強一點或再久一些。
5.創意奇才及菁英採用的共同流程:1.沉浸:以持續不斷的深度專注力,全心投入工作。2.沉潛:休息和恢復時間,完全不去想工作。3.頓悟:靈光乍現的時刻,新創意突然出現及思維成長的時候。
6.克制慾望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資源,細部探討可以參考「輕鬆駕馭意志力」,很有名的實驗是拒絕餅乾的誘惑在其他需要大腦的活動表現會較差。
7.適當壓力可以使身體強化,但過度壓力會造成身體傷害,造成慢性壓力,持續發炎狀態。為了促進成長,必須對自己施壓及鞭策自己。找到恰到好處的壓力點:超出目前能力範圍,但剛好只超出一點點。針對想精進的領域,無論是財務規劃、畫肖像、長跑或任何專長,需要尋找「勉強可完成的挑戰」,讓你跨出舒適圈、逼你面對阻力求得成長的活動。
8.建設性挫敗:失敗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逼我們理解問題的深層架構,磨練解題技巧,激發深度學習力。
9.光靠練習無法熟能生巧,巧妙的下功夫,刻意練習才能熟能生巧。
10.一心多用產生有更多生產力的錯覺,但科學研究顯示,大腦只是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或是採「分而治之」策略,把認知的一小部分,分配給每個任務,一心多用不僅工作品質不佳,連完成的任務不如一心一用。
11.要防止分心去看手機,最常見的方法是把手機轉為靜音模式、螢幕朝下放在桌上或口袋裡,可以減少分心程度但還不夠,把想要的物件(手機)移到視野以外,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螢幕的藍光會打亂晝夜節律,最多可能導致生理時鐘改變六個時區,研究指出在睡前4小時閱讀電子書,褪黑激素延遲90分鐘才釋放。在睡前使用電子裝置會讓睡眠變短、品質變差。
12.在50~90分鐘密集工作後,休息7~20分鐘,可讓人維持體力、心力及熱情。
13.更拼命不會更成功:休息的重要性,書中有一章節介紹正念冥想,是一種完全處於當下的練習,充分意識到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休息可以做一些活動像是聽音樂、洗澡、散步、洗碗、在大自然中靜坐。
14.睡眠的重要性不只是鞏固及儲存新的資訊,還可以讓人青春不老,改善運動員體能表現。
15.每種誘因都可以誘發特定行為,只要持續把誘因和行為配對在一起,一再強化那個連結就能養成習慣。
16.我們應該要意識到,每個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把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越多,每件事情能獲得的精力越少,因此凡事追求極簡,而關鍵在於盡量把對使命不重要的事情變成例行常規,把決策自動化以後,就省略了意識思考及相關的大腦活動,避免疲乏,把大腦肌力保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
17.頂尖高手會巧妙設計每天運作方式:締造極大成效而凡事求簡;確保活動類型配合生理時鐘;讓周遭充滿支持打氣、志同道合的夥伴。不論什麼領域,最終極的技巧都是身體力行,不是做簡單的事、不是做體面的事、不是做想做的事,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事。他們不是永遠表現一流,但他們擅長始終如一。每天做好分內的事情,日復一日。
18.當人們專注於超脫自我的使命,或比自己更遠大的目標時,就能變得比自己所想像的還要強大。若員工覺得自己的工作對他人有正面影響,會有較好的工作表現,使命感可以減少過來倦怠感。當我們越不去想著自己,反而表現的越好。
19.身而為人,永遠是指向或導向某人或某事,而非自己,那個某人或某事可能是需要實踐的意義,一個人可以藉由致力實踐某個理念或關愛他人來忘卻自我,自我實現只有在自我超越之後才有可能成真。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休息真的非常重要,而比較好的休息活動並非滑手機、追劇或看電視等被動接收資訊,而是活動、運動、冥想或睡覺,真正讓大腦休息,讓潛意識運作,頂尖的人之所以頂尖除了處在心流狀態之外,休息、時間安排、良好習慣的養成也都是綜合的加成,這本書結合了許多其他領域的書籍,閱讀起來相當有趣,也舉了許多故事例子,讓讀者可以思考如何運用書中所提的觀念與活動,是一本不錯的作品,蠻值得閱讀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