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快樂錢:買家和賣家必讀的金錢心理學

源起:

從「持續買進」這本投資書籍中獲得本書的資訊,對於書中提到的如何花錢可以快樂蠻有興趣,也很好奇其中的機制,因此借來閱讀。

閱讀心得:

人類是很矛盾的生物,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之下,大家都需要付出勞力取得金錢,將金錢購買生活必需品,但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金錢的功能變得更加複雜及多元,金錢變成一個比較工具,一種人類階級分隔的產物,大家都用錢來衡量對方是否值得近一步合作與相處,擁有相近財富的人逐漸聚集在一起,錢在拿來比較之後,就變質成容易讓人不愉快,一開始賺錢的動機已經轉變為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及地位,我們付出了勞力與時間換來財富與比較心態,財富投資成為人類必學的技能。

這本書不是教讀者如何賺錢,而是如何快樂的花錢,在基本需求滿足之後,理論上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做自己喜歡或想做的事情,但實際上人類卻汲汲營營的更加忙碌,因為負面心態:貪婪、比較;及長遠目標:為了未來年老無法工作時,我們需要將錢做適當的管理,例如:儲蓄及適當的投資,讓自己在無法用勞力換得金錢時還有辦法滿足生活所需。而書中則是利用不同的例子與讀者說明,我們在花錢的心態上要如何建立,在花錢時可以獲得愉快,書中主要介紹5點:

1.花錢買回憶,而非物質。旅遊或許是很大的一筆支出,但若在這幾天的旅程中有滿滿的體驗,這些回憶可以不時拿出來分享與回味,一筆的支出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會比買物質上的東西,如名牌包、汽車、消費性產品來的快樂。

2.延遲享受,讓期待延長快樂的保鮮期。研究指出,旅遊最快樂的時間,是買了機票後到出發前這段期待出發的時間;另一個例子為延遲吃棉花糖,在腦中想像吃棉花糖的情形會讓真正體驗時更美味。

3.在忙碌生活中,把一些工作外包,讓自己有更充裕的時間會讓自己更快樂。讓自己有選擇權,更有餘力(時間)去思考問題或處理事情,會讓自己更開心,因此若上班很忙碌或加班,把錢花在請人打掃家裡,改變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會更容易感到快樂。

4.信用卡是讓你先享受後付款,讓時間差減低你消費的阻礙,這樣降低消費門檻的方式反而容易過度消費而造成不愉快;相反的,若是先付款,等一段時間後再享受,會覺得這項花費是"免費",則相對上會比較愉快。

5.很違反直覺的一項,就是將錢花在別人身上,幫助他人會讓自己感到快樂。幫助人會讓自己覺得有能力,對生活更加滿意,與花錢在自己身上相比,幫助他人可以獲得的快樂更多。

以上五項就是本書的重點,接著作者就以這五點進行更詳細的說明,並引入人類心理學及分享研究案例,但其實這些都知易行難,因為人會傾向立即馬上得到,而非延遲享樂;錢自己都不夠花了,怎麼還會有預算花在其他人身上?工作想要外包,也要衡量付出的金錢與自己的收入是否等比例,若付出的太多還不如自己來,省花費;要買回憶的情況太少,買物質則較容易,且也有研究指出消費行為也會讓人感到愉快與紓壓。因此我們即使知道可能這樣花錢比較快樂,但在真正執行前,一般人還是會維持原來的消費習慣,畢竟要改變有不確定性,以現行的做法我就能快樂了,何必改變呢?

即使如此,個人覺得本書有許多觀念相當不錯,即使你很難依照建議執行,一些觀念值得存進你腦袋中:

1.跟花錢買東西相比,花錢買體驗的好處往往比較抽象,透過時間營造距離的美感,更容易用心珍惜。思考遙遠的未來,有點像從太空看地球,看到的是浩瀚汪洋、便野綠林,卻看不見單獨的一條支流、一棵樹木。因此,為未來做決定時,如果是距離現在較遙遠的事,我們較可能抽象思考。

2.雖然吃的是同一種巧克力,但他們覺得第二次的不如第一次的好吃。人的體驗就是如此的無奈:越多接觸某事物,它的影響力通常會隨之減弱,又稱為『感覺疲乏』。

3.比利時有研究發現,有錢人比較不懂得享受生活的小確幸;他們較不會在爬山時駐足觀賞路邊的瀑布;周末約會出遊時,也比較無法投入。這現象有助於說明,收入與快樂的關聯性,為什麼比許多人想的還要薄弱。錢雖然可以買到榮華富貴,提高我們的快樂指數,但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什麼的人,比較不珍惜生活的小確幸,快樂指數反而降低。

4.知道事物無法天長地久,我們會更珍惜。人到了晚年,生命本身成為應該珍惜的事物。年輕人追求花繁葉盛,老年人則需去蕪存菁,修掉不值得眷念的人事物。體認到凡事總會落幕,就等於掌握了快樂之鑰,把隨手可得的美好事物變成一種特別的賞賜。

5.達賴喇嘛開示眾生說:對我們所擁有的,心存感激;對我們所沒有的,無須執著。但研究顯示,著眼於我們沒有的事物,可能會讓我們更珍惜當下。我們的快樂度計不如溫度計客觀公正,經驗感受如何,有一部分取決於我們怎麼看自己。改變自我認知,即使只有短暫片刻,也能讓我們更容易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

6.抽空幫助他人,讓人感覺自己很有用(如果我有時間幫你,我一定有能力把自己的事做好),也因為自覺有助人能力,擔任義工的人遇到生活大小事,比較不會覺得招架乏力。同樣的十五分鐘,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是時間的富人,也可能是時間的窮人,差異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用時間。

7.同樣15分鐘,到戶外運動時的心情比在市內更快樂、更放鬆。『花錢買時間』心法,如果能改善三項重要活動的時間,都能從中獲益,分別是:通勤、看電視、社交活動。

8.有項涵蓋歐洲三十二國,逾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看電視超過30分鐘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低於不到30分鐘的人。偶爾看電視或許有娛樂效果,但每年用兩個月看電視,確實太過度。電視似乎不利於快樂指數。

9.人在比較產品時,量化差異會變得比較重要,但如果是考慮單獨一個產品時,量化差異的重要性就少很多。因此,即使貨比三家聽起來是明智的購物策略,卻會放大產品間無關緊要的差異,引誘我們為了對時間運用毫無影響的功能花更多錢。

10.隨著時間越來越具有經濟價值(每日所得的增長),我們越來越習慣把時間看成金錢。但研究指出,如果抱持著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快樂指數會下降,較難享受生活中免費的樂趣。

11.把時間跟金錢看成是可相互換算的資源,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或許很明智,對快樂卻是一種損害。我們建議不要把時間看成是賺更多錢的工具,應該把目標擺在怎麼花時間才會更快樂。

12.由於不確定感不僅會放大正面情緒,也會加深負面感受,延遲享受策略最好應用於只會激發正面情緒的事物,也就是能帶來快樂的感受,而不是五味雜陳的心情。人之所以會有喜怒哀樂千百種情緒反應,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探索不確定的未來。

13.想像中的未來,畫面常與現實不同,但差異也不至於離譜,都是以現實為本,修去粗邊銳角,再補上賞心悅目的細節。預期跟現實的鴻溝縱然令人難忘,但在生活中相對少見,倒是小落差,幾乎每天都有。因為延遲享受,所以有時間累積正面期待,因此提升我們填補落差的能力。

14.研究指出,如果能立刻得到某件美好事物,立即滿足的力量就變得所向無敵。雖說未來的魅力勝於過去,活在期盼中因此勝於活在回憶裡,但沒有人能抵擋立即滿足的召喚,因此『延遲享受更快樂』是一項知易行難的觀念。

15.由於我們會用抽象的角度觀看未來,因此會思考自己最想怎麼做。如果思考不久後的未來,會比較著重於實際的可行性。先付款後享受還有一個好處:跳脫沉沒成本的思路陷阱。

16.選擇餘地的重要性,也能從大腦斷層掃描看出。受測者有時可以選擇是否要捐錢,但有時是強制捐款。即使是強制捐款,大腦中與獎勵相關的區域也會有反應,但如果受測者能夠選擇是否捐款,這個區域的反應程度,以及受測者自評的滿意度,會高出許多。

個人認為本書是提供額外的方案給讀者,讓我們可以選擇,知道即使現況我們或許滿意,但如果按照上述建議,或許會讓你感到更快樂。人生很短,但也很長,之前看過一句話:一天很漫長,但一年卻很短,在大腦中,人總是充滿矛盾的思考,我們想要快樂,但常常行為會造成空虛痛苦,錢也是人類想像中的產物,它如果不被信任擁有價值,僅僅只是一張印了數字的紙,但因為人有豐富想像力,同意上面的數字帶了實質的購買力,因此錢成了人類追逐的目標,錢也同時造就了快樂與痛苦,端看使用者的心態,這部作品就是希望我們在消費金錢時,可以從中獲得快樂,即使知易行難,我們可以讓自己有所選擇,選擇要讓自己一般快樂,還是更快樂,這本書是眾多書籍中少數探討如何花錢,而非如何賺錢的書,查理.蒙格曾說過:永遠要反過來思考。我們在思考如何賺錢時,也要思考如何聰明且快樂的花錢,這本書是最佳花錢心理書籍,推薦給大家。(2.5hrs)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