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第一集,這一部作品較為集中在房地產買賣的分析及注意事項,對於有意購置自住或投資部動產的讀者會有蠻大的幫助,且不只是台灣房地產,國外例如日本、香港房地產也略有分析,並分享她實際案例,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作者本身對房地產有許多見解,再結合案例後能給讀者很多啟發,個人覺得作者相當幸運,在很早期就成為作家,同時又嘗試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及生意,加上作者喜歡嘗試,雖然剛出社會時很常被職場同事"借錢不還",但再幾十年後的現在,已經可以拿來當揶揄的話題,這本書有較多的篇幅在討論房地產,也有一些關於自己的財富智商及思考模式進行說明,且用字淺白易懂,個人覺得對於建立一些投資理財觀念是蠻有幫助的。
剛好近期我也在評估買房的需求,但從5月看房至今,覺得要看到喜歡又願意下手的物件真的很難,主因是金額太大,會考量的點會更多,再加上有一些條件上的限制,限縮我們選擇的範圍,但預算又被卡死,變得很難以選擇自己喜歡、預算又符合、交通距離滿意的地方,就如同書中提到,只要滿足前三的重要條件就可以出手,且要買自己有辦法負擔的房子,一些重點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分享,可以突破自己的盲點。
例如書中提到:房地產是抗通貨膨脹的產品,但因為台灣少子化,房價有機會慢慢修正,但如果房子是拿來自住的,房子的漲與跌就與你無關,只要能負擔的起房貸就好,書中也建議房貸最好佔收入的1/3,但這屬於理想狀態,實際上在台北新北的房貸族都是將近2/3在繳,若遇到升息一定會加重負擔,若利率上升1%,貸款1200萬的人每個月要將近多付1萬,作者認為這雖然短期不會發生,但長期來講有可能會。
房貸還有一個特性,可以鎖住貸款數字,我們知道每年將近2~3%的通貨膨脹,同樣100元,購買力會越來越低,鈔票會隨著時間漸漸貶值,而這也表示,貸款也會隨著時間慢慢變小(即使你不還本金,現在的1000萬與5年後的1000萬相比價值不一樣)。因此房子可以保值的原因之一是,隨著時間房子價值可能會提升(已新成屋來講比較明顯),同時貸款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少,擁有房子就能有上述的好處。反過來說,若房地產下跌,資產價值縮水,同時銀行升息,雙面夾擊之下,就可能出現倒債(付不出利息,或認為房子沒有那個價值而不願償還),因此房市下跌比股市下跌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更久及更糟,現在台灣的房市健全嗎?個人覺得不太健康,但多久後大家會覺醒而使泡沫破滅?未知,主要看政府政策及央行升息的步調,少子化帶來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房子也可能朝向兩極化發展:好房子更搶手,價格被推升的更高;一般房子或格局不佳的房子則乏人問津,因為選擇很多,大家就不願意屈就買自己不滿意的房子。但個人蠻反對把房子當作一種投資產品,而非必需品。若房子像一般民生用品一樣,政府會願意介入遏止炒作風氣,才能讓民眾安居樂業,不過依照現行的政策方向,房地產泡沫應會持續存在,直到有一天派對結束時,大部分人將一起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