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但很少人會去思考老死及病死這段最後的旅程,作者葛文德醫師用自己旁觀家人及病人的經歷,以及在美國政府及私人養老院內老年生活的現況,再分享一些針對新的老年生活方式研究成果。
這是相當沉重的主題,大多數的人不會規劃這個階段,老年人害怕談論死亡、青年壯年人則認為自己離死亡很遠、兒童青少年是不害怕死亡,因此大家對要面對死亡這件事情不是沒想過就是不敢想,這本書"凝視死亡"從科學及醫學的角度告訴讀者要如何面對這個議題,看完這本書讓我思考很多,包含家人及未來自己面臨生病、老年時可能的狀態,以及針對這些情形進行的財務規劃,俗話說:久病無孝子。當親愛的家人生病,時間拖太長影響的不只個人生活品質,連同周圍家人及親戚的生活品質都會一起拖下水,如何設定生活的優先事項變的很重要:我們要取捨好的生活品質;還是要更久的生命。這在某個時間點必定要做抉擇。
擁有選擇的權利及目標對於人活著而言是至高無上的重要,並延伸出養老院為何給人死氣沉沉的感覺,因為在裡面的老人無從選擇,他們只能被迫按照行程表生活,沒有自由、沒有選擇,讓我聯想到軍旅生活,本人相當痛恨軍旅生涯,因為在裡面不能用腦袋思考,要服從命令;沒有自由的活動,只有按照表定操練:站哨、打掃、出公差、每週固定看莒光園地;沒有目標,或者說目標就是在軍中生涯不要出包被長官注意,安全等到退伍的那一天。養老院也是如此,為了安全考量,老人們被迫放棄自由與選擇,只能任人擺布,這樣的生活品質容易讓人沮喪、失去求生的慾望、悲觀及憂鬱,葛文德醫師在書中指出在美國已經有業者倡導讓老人自行選擇:擁有個人空間、不死板的生活作息、安全考量與生活品質間的取捨、最終的緊急治療何時喊停。想想台灣,我想依政府這麼擔心害怕輿論的壓力,我想長照及養老院在短期內很難有突破性的改變,而台灣人自私及錙銖必較的個性、動不動就鬧上法院,想要把這套「提高生病老年人生活品質」應用在台灣可能還需很長的時間,但個人認為這是趨勢,台灣在10~20年後就會變成超高齡化社會,長照及養老機構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測試與挑戰,少子化加上高齡化的衝擊、氣候暖化及環境汙染等議題在幾十年會看到更嚴重的結果,我們等於再玩一場人類生存的比賽,看是科技拯救人類、還是人類先被自己的行為給害慘。
個人認為老年商機在台灣是相當有潛力的,因為生活品質及醫療水準提升,平均壽命會越來越長,長照、養老院、照護機構等等未來業務都會成長,現在醫院一間一間再開,幾年後就會變成養老院一間一間開,但台灣對於長照的相關規範應該是偏向嚴苛(沒仔細研究,單純猜測),讓老年人能有選擇權利是一個很好的賣點,前提須讓主管機關同意,跟公家機關打交道就是曠日廢時,如果通過的話這市場應該不小,現在先放在內心裏面當作種子,持續觀察是否能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