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這是一本人類階級社會一種文化觀察,針對美國貴族族群,就一般人而言,這樣的文化既不健康又無聊,是真正的吃飽太閒才發明出這些潛規則。作者溫絲黛.馬汀從一般生活因為丈夫工作關係而來到美國曼哈頓上東區,從買房的流程就開始身家調查,確認新鄰居"符合"這房子的身分需求,搬到這個社區後,小孩上幼稚園、上街買菜、帶小孩交朋友等每一個活動都需要"證明"妳屬於富有階級,否則會被"忽略"或"無視",這種風氣是一種權利、階級的象徵,你需要得到重要人士的認可,才能在這圈子生活,否則就只能被屏除在外。

在閱讀這部作品,當作一種休閒娛樂,平常不會知道富有人的生活模式,這本書讓本人對人類排外性又多一層認識,原以為搞小團體、小圈圈是學生時代才有的行為,沒想到在貴族族群中,這樣的現象更嚴重,財富跟身份有明確的分別,當族群中影響力最大的沒有認可,外來者就無法融入族群;在貴族社區有一堆潛規則,沒有被說破,一切都要自己去領悟,漸漸發現。很明顯,當這族群已經不需要為了基本的食衣住行而煩惱時,就要找其他的事情來填補多餘的時間,於是發明出這套"入會儀式",加上在群體中,如果不合群會是最顯眼的,因此即使作者一開始並不想參與或加入這樣的團體,但默默的被潛移默化,打入團體中,最後還從中取得溫暖,從局外人變成當局者,從菜鳥變老鳥,看完這一路上心境轉折與改變,不得不說環境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這本書個人認為對於人生幫助不大,比較像是讓讀者理解富貴人家會有的煩惱,與一般為了生活而煩惱的差別;以及為何名牌服飾、名牌包、名車、名媛的必要性,若物品不夠稀缺就無法襯托這群人的與眾不同,以及他們之間的暗中角力;也可以了解金錢財富是如何讓人類自我感覺良好及讓人類依照階級互動。

我們可以從這本書得到什麼啟發?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用10個日常問題,解答你對經濟現況的疑惑- 英格蘭銀行|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政府為何不乾脆直接印鈔票給我們花,人就不必花時間工作、通勤,可以把時間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無所事事),事實上真的有國家在進行實驗,叫做「無條件基本收入」,不過這在目前還是相當具有爭議且還有很多細部規則需要時間擬定釐清,在真正實施之前,我們還是需要用勞力及時間獲得鈔票。

這部作品的名字應該道出不少人的心聲:工作身心俱疲,為什麼不乾脆印鈔票呢?而事實上政府每年是緩慢在供應鈔票,會造成購買力,也就是金錢的價值下降,同樣的台幣1000元,在30年前跟現在能買到的東西不同,以一般民生用品來說,30年前菠蘿麵包一顆10元,吐司半條20~25元;現在菠蘿麵包25元以上,吐司半條50元以上(若是有品牌的隨便都破100元),也就是說,以前可以買100顆菠蘿麵包,現在只能買40顆,錢在這30年間,以麵包來說物價上漲了2~2.5倍,錢價值下降了50%。若把這時間從30年壓縮到1天呢?這樣生活就會大亂,早上你買麵包10元,下午去就漲到20元,這樣的情形稱為惡性通貨膨脹,像2008年的辛巴威,及阿根廷在去年2023年的通貨膨脹率達211.4%,而一般公認的正常通貨膨脹率為每年2~3%。

對於錢,你了解它如何運作的嗎?我自以為了解,對我來講,我每天準時上下班,每個月公司會匯款薪資到我的銀行帳戶中,若我需要消費就去銀行提款,每年須繳費給政府,這大概是我對金錢基本的概念:付出勞力→獲得薪資→提款取得貨幣→消費、投資、儲蓄,但看完這本書(及一些經濟學書籍例如「現代貨幣理論」)發現金錢背後的機制很複雜,貨幣的產生有時只是一堆系統中的數字,有時候是以負債形式產生,藉由繳稅方式消除政府負債(這部分還不清楚,有的說法是政府不須消除負債,繳稅只是讓人民對貨幣產生需求而願意儲蓄);鈔票又可分成中央銀行給儲蓄銀行使用的跟一般民眾使用的(雖然形式外觀可能是一樣的)。不過有一個貨幣特徵是幾本書都有提到的,就是貨幣的本質是〝信任〞。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錢到底是什麼,這讓我對錢的理解好像又更深入了一些,書中提到錢必須同時有3個功能:

1.它必須是一個交易媒介,你可以交付貨幣,交換某樣不是貨幣的東西。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光讀書筆記478】-24 神總是微服出巡-一部翻轉視野、

如果你對人生感到迷惘、失去方向,對資本主義的現實感到失望,那你可以考慮閱讀這部小說。

主角亞倫是一位對人生失去信心,想尋求解脫的社會青年,他失戀、對工作感到無趣,在準備結束一切之前出現了一位神秘老人,與他交換條件,接受他提出的任務並完成,保證讓亞倫找回生命的意義,當執行一次又一次離奇詭異的指令時,讓亞倫從谷底翻身,從失去方向到漸漸找到自我,最後達成連自己一開始都沒想到的目標與境界,而最後也揭露出那位神秘老人他的目的。

我有一位朋友,她對自己很沒自信,即使她工作能力不錯,但思考一直很負面,總覺得工作內容無聊、人生沒有意義,建議她做些改變,例如換工作、休息一陣子、多閱讀或出國走走,都被用各種理由拖延,她也明白自己不應該這樣,但一直走不出這樣的惡性循環,對自己人生失去目標,想改變但又不想跳脫舒適圈,事情還沒發生總是往最壞的方向思考,個人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累,我們很幸運可以出生在這世界上,且不是一般生物,整天找食物及求生存,而是地球上佔據最多資源的生物,會思考、合作,創造出許多規則讓人類社會運作,我們可以體驗、思考、閱讀的選擇多到一輩子都做不完,花心力於負面迴圈、在改變或不改變的掙扎,個人覺得非常可惜,而這部作品個人覺得可以提供一種思考模式,讓亞倫這個第三方角色替代,讓失去方向的人可以藉由亞倫的經歷,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緩衝思考更大的格局。

個人很喜歡作品中特別的任務,例如:去高檔手錶店挑自己買不起的奢華品,從過程中讓自己轉換信心(同時也可觀察出銷售員的現實,當他認為你買不起與買得起的態度會有天壤之別);或是僅給一歐元要亞倫在24小時內橫跨八九百公里到指定地點集合(即使沒有錢,還是可以想辦法請求人協助,幫你達到目的);跟主管溝通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戒掉抽菸的習慣;最終還被要求成為一間企業的最高領導人,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被亞倫以各種創意且出乎意料的方法達成,從過程中亞倫也獲得成就感與人生意義。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富者的態度:關於工作、投資、關係、金錢的正確心態

源起:

看了Youtube頻道文森說書推薦這本書,上圖書館預約這本作品。

閱讀心得:

作者為韓國人,已目前閱讀的經驗顯示,日本跟韓國的作品國家特色蠻明顯的,因國家的文化鮮明,尊稱用語及語意上辨識度很高,作者本身因為經商,人際圈認識許多韓國富有者,他請教及觀察這些富者有什麼心法可以學習,分享給讀者。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電子書)

源起:

投資書籍大多數是分享如何成功,但個人覺得如何避免失敗虧損也很重要,這本書是少數檢討自己如何虧損的書籍,從圖書館中隨意瀏覽中找到,借來閱讀。

閱讀心得:

在投資時我們常常忘記運氣的重要性,而是覺得是自己的能力與技術,且容易受情緒影響決策,要避免被市場波動性影響決策,最好的策略是寫下自己的投資計劃,並且按照計畫執行,沒有緩衝空間。寫下來可以避免大腦欺騙自己,當一個不確定的事件變成現實後,我們很容易自行填補細節,認為這結果顯而易見,在當時(不知道結果時)就應該如何執行,為避免自我欺騙,在事件發生前寫下預測的過程與結果可以留下證據,無法抵賴,寫下也等於是自我承諾,客觀的"第三方",讓錯誤與後見之明無所遁形。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快樂錢:買家和賣家必讀的金錢心理學

源起:

從「持續買進」這本投資書籍中獲得本書的資訊,對於書中提到的如何花錢可以快樂蠻有興趣,也很好奇其中的機制,因此借來閱讀。

閱讀心得:

人類是很矛盾的生物,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之下,大家都需要付出勞力取得金錢,將金錢購買生活必需品,但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金錢的功能變得更加複雜及多元,金錢變成一個比較工具,一種人類階級分隔的產物,大家都用錢來衡量對方是否值得近一步合作與相處,擁有相近財富的人逐漸聚集在一起,錢在拿來比較之後,就變質成容易讓人不愉快,一開始賺錢的動機已經轉變為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及地位,我們付出了勞力與時間換來財富與比較心態,財富投資成為人類必學的技能。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電子書,作者丹尼爾.康納曼- EPUB 書籍| Rakuten Kobo 台灣

源起:

幾年前拜讀過丹尼爾.康納曼的大作快思慢想,對於諾貝爾大師針對人類大腦運作的研究及推論極具啟發性,大腦在遇到一個問題時會不經思考的先用第一大腦直覺反應,第二大腦則是深思熟慮的系統,比較消耗能量,大腦有偷懶傾向,會以第一大腦優先,第二大腦其次。這部著作也是從某部作品中看到引用(可能是「超級預測」或是與預測相關的書籍)以及剛好在圖書館看到在架上,因此借來閱讀。

心得:

大師的著作果然不同凡響,因有承接一些面試工作,常覺得面試是一種很靠直覺的過程,面試者與面試官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判斷對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技能或工作能力),但實際上面試表現好與工作表現的關聯性實在不高(與書中闡述的一致),面試官針對面試者的回應,端看面試官主觀想法,同一種說法,對面試者主觀第一印象好與不好的面試官會有極度不同的評論,但第一印象跟工作表現也不見得有關聯,所以面試感覺是一種猜猜看的遊戲,雙方見面憑第一印象想像未來是否可以合作。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的玩物- 布萊克.克勞奇|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源起:

最近在搜尋前幾年網路上推薦的閱讀清單,剛好看到一篇文章推薦本著作的作者布萊克.克勞奇另一部作品「人生複本」,我同時借了這二本來閱讀,並查了書評,發現「人生複本」相較之下好像比「記憶的玩物」評價還差,個人推測可能是因為近十年科幻電影大放異彩,觀眾對科幻劇情的標準越來越高。二本書實際上前半段還不錯,但到了最後要收尾的劇情誇張到有點無言,但二本書相比個人覺得這部作品在劇情編排上更有趣,對讀者更有挑戰性,因此分享這本書。這部作品Netflix搶得版權預計推出電影及影集,有興趣的觀眾可以期待影視的推出。

心得:

「記憶的玩物」個人覺得有電影「蝴蝶效應」的既視感,但在主角及劇情設計上又更加複雜,在「蝴蝶」中是以筆記本當啟動裝置,而在「記憶」中則是以椅子,讓當事人進入瀕死狀態而啟動,前1/4閱讀時會產生許多疑問,主角們看似毫不相關,直到中後期故事線交織在一起,才看懂前面的鋪陳,與「蝴蝶」前40分鐘一樣,記憶的斷點讓觀眾毫無頭緒,直到主角藉由筆記本回到斷點改變過去時才恍然大悟。本書複雜的地方在於有2位主要角色:海倫娜、巴瑞,而故事的時間軸是跳躍的,因此剛開始需要釐清哪個時間軸、年份順序及記憶二位角色故事的斷點,當他們回到不同的時間點,產生新的時間軸的劇情,直到事發當下的點,將產生二種記憶,舊的記憶就會以黑白呈現,彩色記憶則為現今時間軸的記憶,而改變了過去,過去的記憶仍會存在在相關人物的腦袋中,這設定個人覺得很特別,因為以前科幻電影很常僅主角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其他人都沒有相關記憶,這有點不太合理,但相對要讓所有人同步更新回憶讓故事變得很複雜,我們也發現了當記憶混在一起時,讓一個人喪失了自我認同,不曉得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從而發生很多自殘事件。不過可惜的是,書的後半段劇情誇張到讓我懷疑要如何收尾,而收尾則是回到老梗,要回到最初一切的原點,在「蝴蝶」及影集「闇」都一樣,回到最初就可以打破一切循環。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光讀書筆記472】-18 有錢人的筆記-從雞湯文中找到有

源起:

在圖書館閒晃時找到這本作品,隨性翻閱了一下覺得可以速讀一下內容。

心得:

蠻理論的一本書,這樣的作品可能在20年前熱門,現代人因為資料取得管道太多,書中許多的概念可能略知一二,但若不深入探討或舉例令讀者印象深刻,容易淪為知易行難的雞湯書。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光讀書筆記471】-17 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五大財務

本書個人只對投資規劃領域有興趣,且發現關於投資觀念與建議是作者闕又上的另一本作品「阿甘投資法」,所以這本僅帶出一些問題及重點觀念,對散戶投資人而言,這部作品幫助不大,但若是家境富裕的族群可能蠻值得參考。

1.投資規劃應考慮以下6個問題:

(1).投資的目標為何

(2).預計投資的期間有多長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住垃圾山

源起:在圖書館隨意瀏覽時發現這本書。

心得:這本書的世界觀與一般中產階級的生活猶如天堂與地獄之別,閱讀完深感震撼,我們的垃圾是這些人賴以生存的唯一方式,他們必需從垃圾中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在惡臭容易受傷的環境下工作,同時也是政府不願正式承認他們的存在,他們在社會中比一些動物還不足。

想像在垃圾山翻找東西的畫面,危機四伏,可能會翻找到屍塊、被尖銳物刺傷、被同業攻擊、黑道勢力介入、政府部門驅逐、被挖土機意外撞擊、因為垃圾穢物影響呼吸系統,同樣為人,他們使用的是別人視為垃圾的東西,加上政府效率不彰,垃圾山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而書中主角們因為先天條件不佳,加上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做出爛決策,例如:借貸創業但毫無市場,最後失敗作收,反而讓經濟更雪上加霜。

以下節錄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城邦讀書花園網路書店

這本書引用許多統計數據讓讀者明白儲蓄與投資的重要性及最佳策略,有些內容與其他長期投資書籍的結論相同,也有推翻我以前的一些投資觀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二點:

1.投資資金一次性的全部投入與分期分散投資的績效相比,一次性投資的績效有較高的機率會贏過分批投入,且在股票、債券等各領域都是同樣的結果。

2.一個投資人在特定股市投資30年,其購買力降低的可能性為1/8,有12.5%的機率你可能會因為集中投資造成購買力損失。日本股市就是其中一例。換句話說,股市能使長期投資人購買力提高的可能性為7/8。

本人覺得縱使書中提出這樣的資訊,願意這樣執行的人應該還是少數,畢竟要一次性將全數資金投入,直覺思考風險很高,心態尚未建立好很容易因為市場波動性而無法執行長期投資,可能是「說比做容易」的經典案例之一。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逆向投資策略:90%機率勝過大盤的投資新典範

這部作品第一版於1970年發行,至今已經超過50年,個人覺得值得參考的部分為投資心理的探討,而關於5項操作指標,個人則覺得需要做的功課及花的時間可能還不如進行指數型被動投資策略較為容易,簡單而言,探討其中34個投資心態蠻值得作為長期投資人提醒自己避免落入買高賣低的陷阱。若趨勢投資,投資人會因為預期漲勢持續而從眾,持有成本偏高,但當趨勢反轉時,若沒有及時發現即預測準確,開啟了長期跌勢,跟著趨勢賣出,就會導致買高賣低,幾次操作下來賠錢的機率高,本作品是以培養出反向思考的投資人,不人云亦云,在別的投資人不願意投資時(例如:低本益比、低股票現金流量比、低股淨比、高殖利率、同產業低股價)投入,獲利表現有較高的機率能勝於大盤指數。

書中一開始提到投資人容易因為4種情感讓投資失利:

1.對機率不敏感:投資股票夾帶了濃烈的情感成分,則結果的實際機率,或情況生變導致的機率變化就不容易被發現。

2.險益負相關的判斷:有研究發現,人對風險與報酬的判斷是負相關的,實際風險越大讓人覺得獲利會越小,反之,風險越小時覺得獲利會越高。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高手的法則:向68位橫跨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成長型投資到短線交易領域的金融界傳奇大師,學習投資原則與禁忌清單

緣起:

近期有點書荒,在2023年底把自己近2年的書單都閱讀完畢,思考還有什麼好書是漏網之魚,在圖書館館藏查詢搜尋投資的關鍵字,進階搜尋出版年為近3年,跳出的第一筆就是這部作品,既然是系統推薦,來閱讀看看是否是值得一讀的投資觀念建立的書籍。

心得:

太多專家的建議,有的原則還互相矛盾,A說要順勢投資、B建議要逆勢投資;C表示投資是藝術、D覺得投資是科學。投資之所以複雜就是每位投資人都用自己的大腦思考,而每個人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小宇宙,因為人生經歷、環境、個性、家庭、朋友的影響而形塑千萬種個性及想法,因此每位專家所建議的也各有不同,甚至相反,這部作品不建議投資新手閱讀,而是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投資哲學後再來品嘗,從不同專家中獲得啟發。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源起:

好奇無家者的生活,以及社工如何處理及面對無家者的工作,對於芒草心協會對於無家者付出及舉辦的活動也偶有關注,無意間發現有這部作品,而找來閱讀。最主要想從中獲得社工及無家者的生活經驗,提醒自己在生活的決策中避免落入到社會最底層的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第一線接觸的社工及研究人員,由他們的視角分享所見所聞。

書中大綱:

由社工的視角講述他工作上遇到的困境、社工與無家者之間的愛恨情仇、無家者對社工的反饋、無家者藉由芒草心的活動講述自己的故事。萬華,幾乎是無家者大本營,也是社福機構、政府關注的地方,書中出現許多無家者:阿北、小胖、阿火、光伯、阿源,他們每個人都個性鮮明,都會做出讓社工哭笑不得的事情: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光讀書筆記465】-11 股票聖經-從股票本質基礎開始談

傻瓜並不傻,在投資市場中,化繁為簡才是最高境界。

這是一本探討股票本質的書籍,與一般討論如何在市場中獲利的作品相比,個人比較喜歡閱讀討論投資本質的議題,例如投資人的行為本質、股票的本質,有點類似伊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唯有從本質出發,往下延伸的理論思考才能衷於核心,因投資領域實在太過複雜,參與的人又多,要在複雜中找出幾條核心價值,從源頭說起才知道是否真的理解背後運作的原理。

雖然此作品初版發行1997年,並於2003年二版,距今也20年了,書中有些章節,例如對於進場時機的探討個人覺得有點不合時宜,但對於一些股票的原理說明,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覺得一些模糊的概念被說得更清楚透徹,若一本書中某些觀念20年後還能持續被應用,這些思維有學習的價值,以下節錄可以運用於投資的觀念:

1.股票是一張紙,但是隱藏在背後的,是一股龐大的商業力量與工業實力。他代表的意義,可能是半導體工廠、輕油裂解廠、商業銀行,或是房地產。股票雖僅一紙之薄,但是各類股票的加總累計,描繪出台灣經濟未來的希望。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斤非八兩| 蓋瑞.貝斯基,湯瑪斯.季洛維奇| 書籍| 天下文化

閱讀了許多關於投資心理的書籍,心理偏誤對於投資人決策影響很多也很大,即使同樣的投資心理陷阱,在不同書籍呈現上,每次閱讀還是覺得很新鮮有趣,這部作品出版於2000年,已是23年前的骨董作品,不過書中以詼諧風趣的敘事手法,加上吸引人的故事及提問,讓讀者在閱讀上充滿樂趣,在書中的最後也總結了如何避免投資心理陷阱的10項思考及4條改善策略:

10項投資思考原則:

1.每一塊錢價值都相同:人類會自動把錢分類,拿到手上的錢會分成「我的錢」或「別人的錢」/「辛苦錢」或「意外之財」,但事實上錢就是錢,應該用同樣方式處理對待,下次尾牙抽到大獎,把它當作辛苦錢的方式處理,而不是亂請客(除非要維持同事間和睦或部門傳統)。將金錢劃分心理帳戶,書中有一個很精彩的例子:有一對新婚夫婦去拉斯維加斯賭博,在飯店休息時,丈夫睡不著覺,腦袋一直出現17的數字,就跑去賭輪盤,那時他手上僅剩下5元籌碼,結果他手氣超旺,一連幾次輪盤都開出17,他在短短幾小時內變成身價兩億美元的富翁,丈夫樂歪了,繼續將兩億美元壓在17,結果小球歪了一點開在18,兩億美元就歸零了,他回到飯店,老婆問他去哪了,他回覆去玩輪盤,老婆又問:結果是賺還是賠。他回:還好,只賠5美元而已。(故事想表達那男人把2億美元當作莊家的錢,5美元是他的錢,而實際上他賭贏了2億,也賠了2億)。

2.損失之痛甚於賺錢之樂:人類有厭惡損失及保護利益傾向,因此在避免損失會想冒險,而在保護利益時會行事保守,當期望值相同,有潛在損失會想賭一把,有保證賺的錢會想先收起來停利。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錢為你工作的自動理財法: 簡單三步驟, 啟發全球150萬人的自動千萬富翁系統| 誠品線上 【黑光讀書筆記463】-9讓錢為你工作的自動理財法-儲蓄+自

這本書的上一版中文書名為:自動千萬富翁。作品於2005年出版中文版,以現代的角度來看,自動理財法書中提出的內容有點過於簡略,但仍可提供一個方向,首先,你需要存錢,而如何存錢書中提出了「拿鐵因子」,為了小確幸每天花點小錢喝飲料,影響了你未來可以累積的資金,書中試算,若你每天少喝一杯拿鐵(3.5美元),一年可以省下1,260美元,若每天省下10美元拿來投資,每年有10%報酬率,30年後就會有678,146元,這是一種積沙成塔_複利的結果,另外書中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個三步驟投資系統:

步驟一:首先,付錢給自己。應該為未來付錢給自己,將總收入至少10%放退休帳戶。

步驟二:每天付給自己1小時時薪。大多數財務規劃和教育的問題著重在數字而不是大家的生活,與其只思考收入的比重,不如想想你生活的時數。今年有幾小時你是規劃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你的雇主、政府、信用卡公司、銀行得到你付出勞動的收入?你認為你每天想用幾個小時是用在未來的生活?從月薪換算時薪,然後把今天存下來的錢換算工作時數,等於你為了自己未來的生活打下利基。

步驟三:讓理財自動化。(加入退休帳戶計畫,就像台灣的勞工保險)。個人會建議可以用定期定額方式扣款投資,是讓理財自動化又不需注意盤勢影響情緒的投資方法。持之以恆到退休之時就可以累積足夠的財富生活。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被投資綁住的樂享生活理財族:《華爾街日報》第1名暢銷書.讓每一塊錢都能回本的「低風險現金流投資法」,打造真正理想的財富與自由-

這是一本難以讓一般人可以運用的投資法,作者賈斯汀.唐納德是一名創業家,經營獅子網路經營私人教練,投資範圍極廣泛且冷門,並運用資金槓桿,以很少或近乎0本金投資各項不動產、企業的股東,作者投資了以下的事業:

1.投資大麻屬、漢麻、大麻二酚產業貸款為主的優先擔保信貸基金。(在台灣應屬違法產業,但在美國可能遊走在法律邊緣)

2.投資獨棟別墅維修公司。服務對象包括不動產投資信託的大型機構,及私募股權、物業管理等大型集團。

3.投資私人多戶聯貸。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從煮蛋、賣咖啡的早餐店談高效能管理之道(暢銷新裝版) 電子書,作者安德魯.葛洛夫(Andrew S.

這部作品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1.葛洛夫以經營早餐店作為例子,讓讀者明白生產管理的關鍵步驟,及可能影響獲利的因素。書的開頭就先製作一份早餐,包含水煮蛋、奶油吐司及咖啡。先思考的是哪一項產品是限制步驟,可能是水煮蛋,因為水煮蛋要拿捏軟硬適中,煮的時間要較為精確也最耗時,因此針對限制步驟要思考如何讓它變得不受限制(發明一個可以煮恰到好處水煮蛋的機器);第二步再多深入思考一點,哪一個產品可能產能會有上限?可能是烤土司,因為烤土司需要等烤麵包機,麵包機一次可能只能烤2片,若很多人點餐,吐司就會被卡住,要排隊等烤麵包機,因此解決方法可能是增加烤麵包機(但同時增加營運成本,要適度取得平衡)。所以從早餐店供應早餐開始,葛洛夫就跟讀者分享生產管理的概念。

2.讓我聯想到品質管理系統的五大要素,同時也提到商業行為是要滿足客戶需求以及讓客戶感到滿意。如果你是一個管理階層,你一進辦公室會最想知道哪些資訊?葛洛夫提到他自己會想知道以下幾點:(1).這項產品這一天的銷售預測(2).原料存貨是否充足(3).設備的狀況如何(4).了解你的人力資源(5).設下人力資源指標(顧客意見箱取得顧客回饋)。上述跟品質的五大要素(人、機、料、法、環)就涵蓋了4點,銷售預測個人把它延伸到利用適當的方法產出產品,再銷售;人員是否接受適當教育訓練、是否有充足人力;儀器是否有定期保養,故障頻率是否有提到、有備機因應;物料庫存是否充足,沒有被斷貨的疑慮等等。高層主管所思考及想知道的與品質系統幾乎一致,蠻有趣的。

3.遇到問題應該交給執行的人解決,而非給高層決策。葛洛夫認為理想的決策中,決策制定及執行應交由最低階層,由離問題最近、且最了解問題的人來制定,因為資訊及科技一直在變,但經理人可能都用同一套邏輯在處理問題,「知識的力量」與「位階的力量」之間分歧會越來越大。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球: 巴菲特傳(最新增訂版) (電子書)

想要靠創業致富可拜讀貝佐斯傳,想投資致富就該把「雪球-巴菲特傳」當作聖經來研讀與學習。這部作品相當厚重,將近1000頁的內容,讓讀者可以看到世界首富從小到現在的過程,通常我們對巴菲特的印象是投資大師,這本書展現出股神巴菲特各種面向,他的生活、個性、遇到的人、家人互動等,尤其對於股神在遇到至親往生時,在描述一個人人生最後的幾十小時,那震撼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過程相當感傷且呈現人類最脆弱的一面,情感豐沛又不擅於表達的巴菲特,可能會把事發過程如影片般不停的重播當下的細節,覺得自己可以在某個時間點介入就不會讓這個憾事發生,在閱讀的同時也提醒讀者們健康的重要性。

股神跟貝佐斯有共通性,就是都很聰明、過目不忘、且對數字非常敏銳,比較大的差異是貝佐斯較願意冒險去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而巴菲特則是只學一個技能-投資賺錢,把投資這項技能發揮到極致,就像射鵰英雄傳的郭靖,只學了一招的亢龍有悔就能打敗大部分的敵人,且他對於賺錢以外的其他事務,例如穿著及生活品質都不太在意,只要有書、報章雜誌讓他閱讀,他就可以生活,多樸實無華的首富。書中有一段提到:「巴菲特花數月的時間,回頭閱讀到一個世紀前的報紙,以了解景氣循環、華爾街歷史、資本主義歷史、現代企業歷史,並用心留意政治世界的變動,摸清它如何影響企業。自兒時起,他對自己欣賞的人物,會去找出他們的每一本傳記一一讀過,從他們的生平尋找種種教訓」。這是一個可以快速吸收別人經驗及可以體驗許多種不同人生的學習方式,世界首富現在也成了大家想學習的對象。

書中也提到幾件巴菲特出手解決的危機及較為受人矚目的收購案及投資,例如:所羅門兄弟事件(投資銀行利用人頭持有債券超過法律規定,藉此套利)、2008年次級房貸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衰敗,這些事件都讓資本市場動盪並發生公司危機,而巴菲特利用理性、機率分析、細心溝通、良好的談判技巧及精準的決策,讓他在大多數的危機事件都能化險為夷。

除了股神的生平事蹟外,書中也提供了諸多對於投資的觀念及建議,我們可能知道巴菲特是價值投資者,但價值投資到底該如何篩選標的及執行投入等細節,不僅是投資,對於人生也提供許多啟發,這部自傳有許多經典佳句,因篇幅關係僅列幾點: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陷阱88

投資若沒有良好的心理建設,很容易賺一點就抱不住、賠錢一直捨不得賣導致越陪越多、抱怨自己看錯方向,以下分享自己的一次經驗:

本人的投資主力是00692富邦公司治理,持有的平均成本大概在29左右,在2022~2023有二次的故事大跌,其中印象比較深刻是自己持有將近30張的富邦治理,在2022年10~11月時跌至24.x元,每張約賠5千元,30張帳面上賠了15萬元,那時候心裡是安慰自己,這要努力賺錢3個月就能回來了,而且會覺得股市可能「永遠」停留在這樣的價格,那我就只能再多花3個月的時間才能退休~在賠錢階段我很容易一直胡思亂想,把事情想得更糟,那要如何改變這樣的思考呢?

這時要有樂觀的心態,相信否極泰來,以及聯想到許多成功的投資人他們睿智的建議,個人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是只有我賠得很慘,現在的投資人都是一樣,且相信一定有投資人成本在更高,例如30以上,我已經不算賠最慘的;以及我並沒有急著用這筆資金,而股市波動性是市場正常的運作,當跌時我應該是要將手上的閒置資金做一個盤點,再每跌多少百分比應該再加碼,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降低持有成本以及「之後股市回升時可以更快及減少我工作的時間」,而心智不堅定的投資人就會受不了這樣的損失而放棄,擔心可能繼續跌到20元(每跌1元就要多花半個月的工作),在下跌過程中就賣出持股,因為想要讓這個不確定會不會擴大虧損的情況消失,及覺得每天這樣減少自己的資產很擔心,認為趨勢會持續,等「股市落底穩定後,我再回來投資」。

而且股市賠錢時就像遇到危機一樣,遇到危機時,人的視野會變狹窄,腦袋會專注於想要解決這場危機,我們會不斷的思考該怎麼辦,但其實在危機緊急狀態下我們再如何思考對於現在的決策通常是負面的,比較好的做法有2種:1.依照原本的投資計畫執行。2.啟動正面的思考方法。比較:與其他人相比,我賠的錢沒有很多;及歸零:跟從零開始累積資產,以及最終我離開這個世界時,現在的負報酬其實沒什麼,只要市場還在,國家每年持續印鈔,鈔票購買力會每年下降的趨勢不變,長期投資會減低波動性。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REITs投資新趨勢與策略/元大投信團隊策畫

若想投資REIT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中文名為「不動產投資信託」 ),建議以美國市場為主,因為市場、法規及規模等較為成熟,書中提到美國佔全球市場比例超過50%,也是歷史最悠久。而它的配息殖利率大約落在1.86~5%之間(全球REITs指數過去五年平均股利3.8%)。若與股市許多標的都可以>5%股利相比,這個殖利率並不會特別吸引人,而書中對於REITs的建議也並非作為主要投資標的,而是作為一種分散風險的資產配置,書中統計若持有REITs最適化比例為20~25%,五年的投資正報酬率可以從80%增加為91%。個人論點:要降低股市波動性可以長期持有股市20年~30年,投資年化報酬率約為7~8%,因此對於想分散風險的投資人不一定要選擇REITs,可以將股市持有期間從五年延長至十年就可以降低波動風險。

若討論長期報酬率:富時全球不動產指數過去五年(2014/12/31~2019/12/31)報酬率13.8%,年報酬率2.6%;MSCI全球不動產指數五年報酬率19%,年報酬率3.5%。與股市相比年化報酬率7~8%,好像也不是特別優異,但若要與定存利率相比,是一個可抗通膨的資產投資之一。如果以我來評估,個人覺得投資不用太複雜,可以以股市為主,但若也想參與一點房地產投資,可以試著分配5~10%的資金投入REITs中,稍微參與,以投資全球房地產為主,較為保險。

有趣的是,書中提到mREITs的風險比eREITs還高,與我之前看的內容是相反矛盾的,我不確定是因為作者認為直接持有房地產要變現風險較高,而放貸取利息的風險較低;而其他書籍則是認為直接持有房地產比放貸的風險低,這是很有意思的部分,直接持有房地產到底屬於高風險還是低風險,要看以什麼角度來看,個人覺得直接持有房地產風險應該比較低。

REITs已經延伸很多不同的產品,因此在投資前還是要花點時間查一下資料,不要花了錢繳學費,尤其REITs的波動性蠻大的,也會有房地產景氣循環風險,對於投資一項產品,要詳細做功課,不要被話術所蒙蔽,才是一位合格的投資者,尤其近期有一檔台灣REITs換算殖利率達10%,聽起來很吸引人,但若配息後沒有填息,那這些錢也並非真的賺到,個人是覺得若高殖利率反而要更警覺,看這殖利率是偶發還是年年都可配息,它的波動性如何等等,還是要謹慎評估。(1hr)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第五項修練(全新修訂版):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這部作品也是黑光待閱清單之一,終於在近期閱讀完了,本書曾經由大陸作家成甲在「精準思考」或「精準學習」中提到,且書中最重要的概念系統思考,在同名書籍「系統思考」中有詳細的解說,那時對於書中所提概念似懂非懂(到現在仍是如此),在第二次閱讀相似的主題,熟悉的流程圖出現,讓我誤以為重複閱讀了書籍,在其他觀念說明也相當熟悉,將各種對人類心理學追求成就融入在書中,個人覺得很有意思。

為何要做五項修練,目的為何?作者彼得.聖吉認為在學習型組織的領域裡,有五項技術對於企業進步與創新至關重要。第五項修練書中提到是「系統思考」:唯有對整體,而非對任何單獨部分深入思考,才能夠了解一件事情或任務。那前四項修練是什麼?作者在書中提到分別是:

第一修練:自我超越: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觀察現實,此為學習型組織精神的基礎。

第二修練: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新的兩難【20週年暢銷經典版】: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商管奠基之作,影響賈伯斯、比爾.蓋茲到貝佐斯一生的創新聖經-

這是一部經典的書籍,也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指定員工閱讀書籍之一,它讓我學習到最重要的觀念是:對一間企業來說,破壞式創新的產品會變更遊戲規則,且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使原本的產業龍頭忽視或不知道出現這樣的變化,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將會有新的企業取代,而現存的企業如何面對可能的破壞式創新產品?答案是要由第二組獨立部門去實驗與嘗試可能的新趨勢,區隔現有的目標市場,因為未來新的熱門產品,通常不會是成熟市場所重視的,是小眾及相對少數,所以分配一些資源、機動的讓少數人力搜尋新知、嘗試新市場、創造新產品,是讓企業永保競爭力的策略。

作者在前言提到本書並非探討一個企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企業僵化與停滯最終造成失敗,而是在探討一個績優企業在遇到破壞式創新及科技時,失去了市場領導的地位。

以下節錄本書中的重點觀念:

1.因為尋求新市場會有失敗風險,經理人必須採取不同作法。如果是延續性科技,在採取行動前必須先計畫,事前預測有一定的準確度,客戶的資訊也很可靠。仔細規劃與積極的行動,是在延續性科技上取得成功的必要途徑;但如果是突破性科技,應該先行動,在應用市場與規模都是未知的情況下,計畫的目的不同:計畫是為了學習而非執行。

文章標籤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